分享

八八沈公

 圆角望 2019-08-09

读书人永远是年轻。八十八岁的沈昌文先生,依然生动、可爱。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今年八十八岁了,但他还是每天出门,背着双肩包去北京城里的各家书店转悠。我去年去北京时与他聚会,结束后,只见他大步流星地离去,那天气候暖和,他穿了一件长袖衬衫,一条背带裤,双肩背包,走路时有力地划着两臂,从背后看去,真就是一个可爱的中学生。

今年八月,沈公又来上海了。这些年,他基本上年年这个时候都来上海,目的只有一个,看上海书展。一个做了一辈子出版工作的人,一个主持过《读书》杂志并一直倡导读书的人,无疑对书展这样的活动最为热切。沈公很小就从宁波到上海谋生了,且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从上海调到北京去做出版的,对福州路、老西门、城隍庙、北火车站、太平桥、法国公园等等如数家珍,是个地道的老上海,所以他一点也不掩饰地对上海书展的“情有独钟”。

这次来上海,沈公特别高兴,因为浙江大学出版社和启真馆将在上海书展上推出一本新书——《八八沈公》,这是特意献给他八十八岁生日的贺礼。沈公的三十四位好友在书里写了文章,策划者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再写了,最好扒一扒沈公鲜为人知的旧事新事,甚至一些“糗事”,也应了“八八沈公”的谐音。我想这样的书一定会很好看,所谓“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读者会看到一个生动的人、真实的人、可爱的人,由此加深对沈公的认识与了解。说起来,现在有太多写人的文章空洞而苍白,以致让人怀疑被写的人本来就是乏味可陈,了无生气。

其实,我听过或看到过不少关于沈公的有趣的事儿。比如,沈公善待手下,为了让《读书》的编辑们精神充沛地工作,他买来了电砂锅和咖啡机,给编辑们炖红烧肉、煮咖啡,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咖啡更是当水喝,干劲十足,文思泉涌。不过,他们也时常调侃沈公卫生不达标,说是那个电砂锅从来就没有洗干净过,煮好了的咖啡也是盛在掉了漆的大茶缸里。又比如,有次我做东请沈公和诸位朋友吃饭,沈公贪爱啤酒,而且还只喝冰镇啤酒,所以他老伴派其女儿来“督餐”,规定只能喝一瓶。我给他斟上一杯啤酒后,就把剩下的酒瓶搁在了他的座椅下。只见他趁着敬酒混乱,将桌上一瓶打开的啤酒悄悄移到自己边上,后来,他桌上的倒倒,椅下的斟斟,神不知鬼不觉地喝掉了两瓶。

王蒙先生称“大哉沈公,无所不通”,他能在出版界如此呼风唤雨,得益于他认识名家极多,交往密切。但在沈公老伴白大夫的眼里,他嘴上整天挂着的作者都是她的患者。原来,在向阳湖干校期间,正宗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医术好、负责任、待人友善客气的白大夫是干校卫生所的医生,聚集在那里的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陈白尘、冯牧、郭小川、刘炳森、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刘杲、周汝昌、司徒慧敏等等文化名人都要去找她看病,由此结交了一大批“名人患者”,这为沈公后来出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带来了工作上的极大优势。所以,在沈公的“徒弟”、出版家俞晓群看来,出版家与医生联手,作者与患者合体,这是沈公包打天下的又一个奥秘所在。

就在前几天,陆灏先生翻出一篇近二十年前的笔记,其中记道,他与沈公通电话,说到对一些网上作者缺乏信任感,所以不敢贸然刊发网上文章。沈公听后说,要求同作者有信任感属于传统观念,现在有的人只求今夜春风一度,明日各自东西,甚至连对方长什么相貌都没看清楚,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发根淡淡的幽香,也许三十年后某天在电影院,忽然前排一老太身上传来这股幽香……陆先生听后说,这可以写部小说,题目就叫“三十年前的幽香”。我想,沈公是个多么浪漫的人啊。

也就是去年在北京我与沈公道别的时候,我问耳背的他,为什么不佩戴一副助听器。沈公用上海话对我说,其实聋甏蛮好,索性好话坏话统统当开心话听。真是豁达而可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