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百年前一个进士,画出了今天身边的现实

 泊木沐 2019-08-10

有一个几百年前的穷进士,他喜欢画画但却终身未得大名,不过,他却留下了一幅让后人世代珍藏的人物画,如今这幅画被收入故宫成为一代传世名作,而这个进士的名字本来可能会淹没在名家辈出的同期美术历史中,但他却凭借着这幅画而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一页。

李士达国画三驼图

这幅画为何能让一个当时并未以画成名的穷进士能在美术史上垂名呢?原因就是这幅画可以穿越到任何未来,都能让未来的人看到身边的现实,比如说今天的我们来看这幅画,就能看到今人的通“病”,要知道这可是他在400年前画出来的。

三个人物局部

难道这个穷进士是一个未卜先知或者能洞察未来的人?否则他怎么能画出几百年后的现实呢?图一就是这幅如今静静挂在故博的名作《三驼图》全貌,作者李士达在当时的确只不过是一个穷进士,他既没有能够辉煌腾达也没有洞察未来的先知异能,他有的只不过是一双看透俗世人心的眼睛而已。

三首题诗

这幅画其实很简单,仅仅就画了三个边走边聊着什么的人,但他们的姿势都比较怪——人人都是佝偻着背弯着腰,除此之外再没有画任何一点背景或者点缀了,大面积的留白让这三个人物显得更为怪异。

这幅画能够传世是离不开画上那三首诗的功劳的,三首诗分别是三位文人所题,他们的题诗让观众能够很快地理解画作要表达的意义,当你看过他们的诗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这幅画竟然画得如此高明。

局部

最右侧的第一首诗最为通俗,题诗者钱允治只是简单地将画中三个人正在做什么说什么叙述了出来:一个驼子提着礼物去探亲的路上碰到了另外一个驼子,后者问前者你这急匆匆的干嘛去?前者答曰去探亲,两人还没来得及多聊,只听见后面有人又是拍手又是哈哈大笑追上来了,口中还高兴地喊着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直人”呀,他们回头一看,原来追上来的这个人也是个驼子。

画家黄胄

第二个题诗的是陆士仁,他似乎不太同意钱允治诗中“无直人”三个字,他说这些人的确是同病相怜,但你也别把这病态之人小看了,他们虽然都驼着背但未必就没有傲骨;第三个题诗的人是文谦光,他的诗主要是在钱允治“纪实”说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感慨,他说这三个家伙聚到一块似乎是有原因的,那些不驼背的“直”人都和陶渊明一样躲到乡下去了,所以现在你们看到的就都是这种驼着背的家伙聚到一块了。

黄胄国画三驼图

钱允治的诗看上去只是“纪实”没有发表意见,但诗中末尾那句已经表明了他对这幅画的认识,也将这幅画从单纯的画几个驼子人物上升到了社会哲学的思想高度,因此后面的陆士仁才会在诗中与他辩论了一番,而文谦光又是支持钱允治的观点的。由此,后世在收藏此画的时候更多的不是欣赏其笔墨,反而是觉得此画已经超越了笔墨技法本身的魅力,其“意”才是这幅画的珍贵所在。

黄胄国画三驼图

在画的左下部位还有一个叫黄祖香的清代藏家写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自己向来是不收藏没有什么名气之人的画作的,但是这幅画由于有了三个前贤题诗辩论了一番,就有着非凡的意趣了,所以自己将此画当成名家大作一样珍藏起来。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幅画本身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水准,但显然不是那种可以让人痴迷的笔墨章法,这幅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已经早已脱离了笔墨技法本身,也就是说他已经无需炫耀画技,只需要这么平实的把一个最普通的场景画出来就能衍生到反思人性现状的高度来。

因此,这幅画放到今天来看也同样可以看到今人之“病”、他所画的同样是今天我们身边的现实:直不起腰成为一种普遍的同病相怜。此画表达的意境和思想也成为了后世绘画争相模仿的典范,比如当代名家黄胄先生就曾多次绘制三驼图(见图六七),即使再过四百年四千年,这幅画也定然仍是洞穿世相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