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撕逼要趁早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19-08-1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943 篇文章

题图:来自美剧《The Good Wife》。

作者:Joyce Zhou,出生于上海,尝求学于洛杉矶,现居于伦敦,混迹于金融圈。以资产估值与报表分析维持生计之外,平日里爱旅游也爱读书,并热衷用文字记录身体或心灵的见闻。本文来自:乔伊丝行记(ID:joyce_journal)。

写在前面:

从去年 10 月起,我在工作之余开始攻读一个帝国理工大学的数据分析方向硕士项目。我的本科和工作内容偏于金融财务方向,编程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都是全新未知的领域。为点亮新技能激动的同时,也少不得有焦头烂额之处。
大学毕业几年之后重新体验半校园生活,许多感触都会与做全职学生时不同。谨以此文记录其中某个维度的思考。

月中旬的某一天,我趁着午休时间钻进一间办公室,打开帝国理工大学的界面,最后看了一遍手头的两份报告,点击提交。至此,我兼职硕士项目的第一年宣告结束。


这两份期末报告理论上都是 5 人一组的小组项目,但我在最终的版本里,只签了 2 个人的名字,寥寥一笔带过了其他人极为稀疏的参与。

剩下 3 个组员,项目期间长期隐身,这时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开始为自己的缺乏贡献寻找千奇百怪的理由。小组群里可以想见的一地鸡毛。

我生平最不爱与人争执,却不得不在此刻据理力争为自己辩护,于是焦头烂额之际忍不住开始反思 — 我到底是怎么沦落到了这一步?

01

这一场小组合作的不顺从开学之初就有迹可寻。

从学期开始到期末项目之间,有好几个理应小组合作的作业,而每一次我们组里的讨论都乏善可陈。

大家都是兼职上学,大部分交流都在线上,依赖几格网络信号强求组员回应颇是难为。所幸作业的复杂程度并不算太高,我一个人也能从从容容地在截止日期前写完提交。

以至于某一次我忘记在组里分享我写的作业,一直到截止日期前一天半夜,小组群里静默无声 — 竟然没人想起来问一句作业如何了。

我在好笑之余也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于是久而久之,我干脆不再敦促组里的其他人做什么,组里的人亦似是习惯了我的“无私奉献”。

不料到了期末,重磅项目砸下来,我头疼地发现,一个人是真的写不完 — 以项目数据的复杂程度,我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在工作之余几周时间里做出一份另人满意的项目报告。

在组里千呼万唤之后,良知未泯的 K 同学出现了。他跟我都是踏实做事的性格,一起调整参数,设计算法,互相补充着得出分析结果,倒也融洽。

我收获了一个帮手已是意外之喜,感恩戴德,更懒怠对剩下的组员三催四请。

K 同学比我较真,反复试图召集全员讨论,期间还数次严正警告了大家截止日期将至。可惜响应寥寥,终究也没能组织起来。

我似乎没有 K 同学那样的义愤填膺 — 至少表面上全无端倪 — 所以最终当我拒绝签署其他三人的名字时,我能感受到组里的情绪是多么震惊。

会走到这一步,连我自己都是意外的。我一直到提交的前一天都没有打算和那三位组员较真 — 在我看来,我跟这些人,压根不在一个世界里。

我在努力学习积极提升自我,他们在消极怠工尽一切可能偷懒。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各自选择的路径,等这学期结束一拍两散即可,何必多纠缠?

我为什么会做这个决定呢?因为我惊悚地获知,这个学期的小组配置不变,我居然还得和这些人共事好几个月,一起上一门 100% 小组评分的课程。

我想,如果我不给这些人一个教训,他们会继续把我的所谓“无私奉献”当作理所应当,那就意味着 — 我为做这个期末项目熬过的夜、和 K 同学陷入瓶颈时的焦灼、苦等其他组员参加会议的无奈,都还要反复重演好几个月。

我那根无私的弦终于崩了,方才有了开头撕逼的那一幕。

02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组里,有一个以脾气糟糕著称的女上司 — 整层楼的人都听到过她在电话里高声叫骂。

可她在部门里的人气居然还挺高。我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直到后来和她一起开会才明白。

会议之初,她点着名叱问几位同事,为何有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到会议结束时,因几位同事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承诺在接下来几天之内就能出结果,她连连道谢,又对自己一开始的急躁态度表达了歉意。

我扫过一圈会场,每个同事的眼神里都是受宠若惊 — 被出了名暴躁的上司肯定,是件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早顾不上计较她发的那一通脾气。

我和她共事一年半,从来也没受到过她坏脾气的波及。许多人都说这是因为我性格随和,其实不尽然。她对工作的标准是很明确的,只要把事情做好,她是个颇好说话的人。

现在想来,在职场上,这种喜怒形于色、有一点不满就七情上面的人,乃是最容易相处的。

亚洲的文化往往讲求宽仁,动辄与人计较争执是不优雅、不漂亮的行为。不到忍无可忍万不得已,撕逼是该被杜绝的。

但在很多时候,前倨后恭,比先礼后兵更符合人性。

前倨使人对一段合作严阵以待,后恭则成了意外之喜。先礼却让人对一段关系产生过高的预期,等小不满酿成大冲突,后兵则成了这份预期的幻灭。

03

窦文涛在某一期《圆桌派》里说,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厌世情绪,我颇赞同。人际交往是个复杂的课题,而最容易想到的解法可能就是把别人哄开心了 — 对方开心了,自己就可以落得个清静。

我自认并不是圣母,却毫无怨言地一个人做了一学期小组作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种心态。

与其和人争执,不如自己耐下性子巩固所学。作业的难度既然不超出我能力范围,我一个人写完,全组的人都和和气气,何乐不为?

但细思之下,这种心态的背后,满满都是对他人的居高临下和不屑一顾。当 K 同学尚在孜孜不倦地试图网罗其他组员进入讨论时,我已经轻易又干脆地放弃了和他们交流。

我选择了自个清静,也终于自食其果。

如果我从学期最初,就不怕麻烦地要求人人都必须参与作业讨论,那到期末的时候,我或许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果我如同曾经的那位女上司一般,有不满情绪时就直白地表达,组里的其他人或许不至于肆无忌惮,匿于网络之中不发声不露面。

可我不声不响,偏在最关键占分最高的期末项目上捅人一刀,难怪组里的人急得跳脚。

于是这场撕逼,我虽则看似占尽道德制高点,内心深处委实有几分心虚。

好在 K 同学跳出来圆了场,表达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学期应与大家精诚合作的意愿。组里上蹿下跳的人也终于接受现实,秉着职场人士的基本素养你来我往,把这场撕逼平息了下来。

我默默地想,撕逼要趁早啊,撕得晚了,赢了也不那么痛快。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