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有友abcd 2019-08-10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语,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阅。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关于这首词作于何时何地,由于词中“人老建康城”句之“建康”,有的版本作“建安”,有的版本作“远安”。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扁。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小序说词人很喜欢欧阳修的《蝶恋花》,并用其语作《临江仙》,这里是巧妙借用其首句,就全词看,各自的立意是不相同的。欧词写的是“无计留春住”的惜春之情;本词则写的是春色来临所触发的词人思归忧国之心和感叹身世的无限愁情。作此词时,明诚还是江宁太守,其住所宅院自然很大很深。词人来江宁后,如前所述,恶劣的形势使她心境愈来愈坏,因此常常深居简出,连窗户楼阁也都关闭着。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这是在写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词人沉重郁闷的心情。但不管世道多乱,自己心境多苦,春色却又不声不响地来到了人间。因为词人忽然发现那庭院中的柳梢已渐吐新绿,梅尊已泛青,眼看春色越来越浓了。面对妩媚的春色本应心情愉快,可相反却使她不胜感慨:年年都有冬去春回,眼见春色又悄悄地回到了秣陵的树梢,而自己呢?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北归呀?也许将要终老建康城了!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颇有些相似,不过李清照身处乱世,心情要比王安石沉痛多了。这是在以人和树相比,树且年年能逢春,而赵宋王朝只顾逃窜保命,无心恢复中原,致使词人北归之心日凉。人而不如秣陵之树,其心情是极为悲愤的。过片承前继续抒发感慨,但却由眼前所见转为今昔对比:词人说,自己当年常与明诚诗词唱和,风流倜傥,也曾言及不少家国之事;而如今年岁渐老,却是一事无成。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一般指作诗填词。其实词人南渡后在诗词上并非一事无成,而是更有建树,像《蝶恋花》(永夜惯慨欢意少)、《乌江》诗等爱国篇章便是南渡之初的名篇。词人这样写,是要借以说明今不如昔,借以抒写自己的悲愤和表示心境之恶劣。所以她最后说:“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词人对观灯、踏雪是非常喜欢的。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眼下战乱频仍,金兵步步紧逼,眼看国势江河日下,一向关心时局的词人自然优心如焚。而明诚一则忙于公务,一则与自己同样苦闷,忧虑之心无人慰解与同情,人很快也就被折磨得憔悴衰老了。如此心境,如此情怀,还哪有闲心去观灯、踏雪呢?最后两句全是口语,却对仗工稳、自然天成;看似平淡,却满含着今昔悲欢的辛酸,真是发自肺腑,凄楚动人。

李清照《临江仙》,诗人运用对比法,抒发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

词人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自己的心境:一开始就是深锁庭院,无意春光,可偏又柳梅报春,春色来临;接着是春色能回林陵之树,人却难返北国家山;过片则又以往昔之感月吟风与如今的老去无成相对照。词人便通过这样的层层对比,来抒发自己深沉的今昔之感和怀乡忧国之情。情调看似有些低沉,但这并非纯粹个人的感伤,这与她同时期的其他爱国诗词一样,也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中广大人民的苦痛和恢复中原的热望,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爱国辞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