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如何理解?

 黄元昌 2019-08-10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天下神器”指什么?老子为什么反对争斗?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huī)。

此句经文出现老子特有的“或···或···”结构,使注释家产生误解。此句法的意思是“想(这样)···反而(那样)···”。《淮南子·人间训》中子曰:“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正是此意。

老子此处的“物或行或随”四句均是同样的句法,注释家一般注释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缓,有的急;有的强,有的弱;有的平安稳重,有的动荡冲突。”(李蒙州《吃透道德经》),其他注释家大同小异。

《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如何理解?

其实这里的意思应该翻译为:

或行或随 想领先反而落后

(想做领导反而做跟班)

或吹或嘘 想猛吹反而没气

或强或羸 想强横反而羸弱

或培或隳 想堆高反而垮塌

第二句有点误导学人,因为老子为了叶韵,倒装了。或嘘或吹就是或吹或嘘。这样四句都是前强后弱,这一句使学人错会了,四句的一致性失去了。

行是指领先,走在前面,引领他人。随是跟随后面,落在后面。跑步比赛开始走得快,后面没有力气,只能如此。吹是猛吹,强力吹气。呴同吁,气喘吁吁,前气不接后气,气接不上。这是道家练气,要深长细匀,不能用气不匀,否则无法达到效果。培是培土,把土堆高。隳是堆高的土或城墙垮塌。

《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如何理解?

四句都是结果与所想正好相反,这正是违反物性人性的结果。这样与前面经文意义完全一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学人可以再次欣赏老子的逻辑严明

《道德经》中有不少倒装句和双关语,极容易造成错会。此是一例。


第四段经文: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注:“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也。”世人,人主对物性人性不了解,对道的威严不了解,随意妄为妄执,扰乱天下万民,自己也失去最宝贵的朴,不知归路在何方,而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身边埋伏了多少心怀不轨的人,时刻窥探神器。

《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如何理解?

河上公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就是荣观燕处(二十六章),高大宫殿,后妃数千,饮食服饰精细艳丽,还有各种奇异玩物,驰骋田猎,人心早已发狂。古代君王普遍短寿,可见一斑。人心已经被这些戕杀殆尽。

这里的去,应该是的意思,即圣人(代表道)灭甚,灭奢,灭泰,坚决除灭那些抢夺天下为私欲者。只有为天下溪,天下自然归流的常德才是圣人所眷顾的。这里与前面的“不欲盈”和《易经》的泰卦、否卦、恒卦的内在思想完全一致。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是圣人三去,也就是圣人三灭。三种人一定要被灭绝,一种是欲望无止境的,一种是欲望奢华的,一种是欲望顶峰造极的。三种其实就是一种人,就是“取天下而为之”者,那些抢夺天下的疯子。甚、奢、泰都是欲望顶峰造极者,此章就是抢夺天下者。

《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如何理解?

经文文本差错:王弼本的“或挫或隳”,挫字为培之讹误,据帛书本改正。

散文诗翻译:

君主想用强力夺取天下,

而施加自己的意志,

他们是真正的可怜虫,

他们最后都饮下苦果,

连他们的子孙也要遭殃,

哀叹自己不幸生在帝王家。

天下是不属于任何人的神器,

谁也别想夺取,

谁也别想占有,

即使夺取了也会失败,

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

圣人深懂天道的无为法则,

所以永远不会遭受挫折。

圣人心中没有丝毫私欲,

所以永远不会失败。

我观察天下发生的一切,

想要领先的人却落在后面,

因为他早早的用完了体力。

想要猛吹的人却气息奄奄,

因为他早早的用尽了内气。

善于养生的人知道呼吸要深长细匀,

决不会白白耗散自己的内气。

想要逞强的人却羸弱不堪,

因为他的身体早早失去了元神。

想要堆土成塔却瞬间垮塌,

因为结果总是与过高的愿望相违。

只有修道士知道微妙的道理,

所以劝告世人:

不要欲望炽盛,圣人将灭掉他。

不要奢侈无度,圣人将灭掉他。

不要顶峰造极,圣人将灭掉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