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佛山禅城祖庙

 寻梦游仙 2021-06-24

坐落在广东佛山市禅城区闹市中心的佛山祖庙,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原名北帝庙,明代时改称灵应祠。元代以后,祖庙是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是联结各姓的纽带,因此佛山人习称它为祖庙。

祖庙原建筑已于元末焚毁,明洪武五年重建,以后经过数十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如今这座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佛山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

祖庙由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等建筑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庙内亭台廊榭的设置以藏和露的巧妙结合,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

万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它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粤剧古戏台。每年的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粤剧戏班都要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戏班的第一台戏必先在万福台演出,然后再到四乡巡演,可以说万福台是佛山作为粤剧发祥地的有力见证。

万福台的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有供演员出入的帘门。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戏曲故事,左右分别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銮,谱出高歌彻紫宵”。整座金漆木雕隔板的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细腻。

万福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是供民众观剧的两层式长廊。从万福台两侧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立体环绕声的回音壁,保证了演出的音响效果。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万福台,如今还在照常使用,足见其建筑声学技术之高超。

灵应牌坊始建于明朝景泰二年,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牌坊。的,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所以牌坊建造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为三楼三层式,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

灵应牌坊正面顶层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灵应”。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再加之牌坊风骨凛然的结构,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的前面,穿过牌坊向前几步就到了池边。锦香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其实锦香池也就相当于其它寺庙中的放生池。池中有象征北帝原身的石雕龟蛇组合像,俗称“龟蛇蟠蚪”。

许多游客来到祖庙后,都会往池中的龟蛇蟠蚪投硬币。据说,投中龟蛇头部则有好财运。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有多少根据,相信的人又有多少,然而石像旁一大堆的硬币却告诉我,抛币求福的人多得不可胜数。我想抛币灵不灵是一会事,池里的硬币打捞上来,也许倒中饱了一些人的私襄。

锦香池两侧为钟鼓楼,钟鼓楼是两座形制相似、东西对称的楼阁式建筑,用以悬钟系鼓。钟鼓楼除报时报警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昭示风调雨顺,物阜民丰。钟鼓楼在唐代是专供寺庙做佛事之用的,到了明清时期,释道儒三教合流,钟鼓楼普遍设立于寺庙观中。

在锦香池两侧还有崇敬门和端肃门,两门上饰有广东传统的砖雕、灰雕和陶塑工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两座门字匾旁的日月之神陶塑,这两个陶塑可称花脊类人物双绝。崇敬门是一位动作苍劲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宝镜,象征日神;端肃门是一位美丽妇人,婀娜多姿,手擎宝镜,象征月神。

砖雕、石雕艺术也是佛山的民间工艺,明清时期在岭南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崇敬门和端肃门上的砖雕作品雕刻层次多,构图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细心观赏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在锦香池前有一个用石栅栏围着的广场,广场两侧立有两尊岭南风格的石狮子,石狮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常见的辟邪之物,国人一直以来都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但我国南方北方的石狮子却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狮子恢弘大气,而南方狮子则灵动精致,讲究以工艺为重。

三门是进入祖庙殿堂的正门,也是整座祖庙的门面,因此其建筑非常的考究。站在门前,我为三门的庄严雄壮所震摄,也为其精美的木雕与陶塑所倾倒。整座建筑是红色沙岩墙壁上并排着三个圆拱门洞,廊下挂着“祖庙”字样的岭南古典大灯笼,檐下自东向西装饰着金漆木雕花柱,雕刻内容均为民间流传的故事。

抬头上望,我被屋脊上精美的陶塑瓦脊深深吸引,心里感慨万千。实在难以想象,横贯屋脊全顶的陶塑瓦脊上各个人物无一雷同,形象之逼真传神,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陶塑瓦脊采用的是佛山当地传统的民间工艺,使建筑物更显得壮丽威严,富丽堂皇,显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元素。

陶塑瓦脊表述的内容均以戏曲故事为题材,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陶塑的釉色以绿、蓝、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这些历经了百年风雨的陶塑,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

除了陶塑瓦脊外,佛山传统的民间灰塑工艺也比比皆是。祖庙的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灰塑又叫灰批,它主要用在祖庙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历史、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作品。

跨过三门,即是祖庙的前殿。祖庙的前殿和大殿两侧供奉着二十尊北帝神下属统领天兵神将的元帅神像,这些元帅神像的衣饰和面部表情善恶不一,但统一的是他们的身体都一致地向前微倾,这既是对北帝表示恭敬,也是居高临下、俯瞰世人。

这些高达2米的元帅神像是祖庙内最轻的物件,一个人就能轻易抱起。这些神像采用的都是佛山传统的漆夹伫塑工艺,也叫漆扑。制作雕塑时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后翻制石膏模,用小麻布片在石膏模上逐层粘贴,脱模成型,再在胎塑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上漆、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立体造像。

行走在祖庙,可以看到祖庙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这里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几乎汇集了佛山所有的民间工艺。除了建筑外部装饰的砖雕、灰塑、陶塑、石雕,以及室内的漆扑工艺外,在祖庙的檐口、大门、戏台、屏风、牌匾、对联、挂屏、香案、门窗等采用了大量的金漆木雕工艺。

佛山是广派木雕的重要产地,佛山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红木雕刻和金漆木雕为主。雕刻工艺以粗犷豪放、形象夸张、刀法利落、线条流畅、构图富于装饰性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祖庙内华丽多姿的金漆木雕,便是佛山木雕的缩影。

走过前殿,我来到了前殿与正殿之间的天井,天井中除了一棵高大的榕树外,还有一座亭式建筑,亭下放置有一座制作精美的铜香炉。祖庙的正殿位于这座亭式建筑后面,正殿采用了大量的斗拱,使屋檐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檐下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

祖庙的大殿建于明洪武五年,这是祖庙中最重要的建筑,地方宗祠活动就是在这里进行。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形象威严的北帝神铜铸造像,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龛内,身着彩绘文官龙袍,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五屡长髯飘在胸前。整尊神像金光灿烂,它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铸造技术的体现。

北帝神是传说中的北方水神,他统管着水族中的虾兵蟹将。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当地人将北帝神请到佛山坐镇。自此北帝神来到佛山之后,佛山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岭南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当地的民俗,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祖庙的大殿里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大殿两旁陈设的70件仪仗兵器就属于国家二级文物,它们是由广府商家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制造的,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全国只有这一套。此外,祖庙内还有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铜鼎、大铁鼎、铜钟、香炉、铁画等珍贵文物。

游走祖庙,让我觉得祖庙特别与众不同的是,在这里除了灵应牌坊前有一座供人们烧香的香炉外,庙内看不到来拜神祈福的人烧香。历来有庙必有香,无香不成庙,凡是有庙必定是香雾弥漫,因此祖庙里不烧香就显得非常特别了,我想祖庙不烧香也应该是在全国各地大小祠庙中独一无二了吧。

佛山人的生活离不开祖庙,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时,打拳、打牌、做操、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中弥漫开来。晚上,人们又聚集到万福台前观看粤剧,悦耳的唱腔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

每当开学之际,新入学的孩子都要到祖庙参加开笔礼。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节的称谓,是少儿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据说,凭借祖庙的灵气,佛山的读书人在历史上成绩冠甲全粤。康有为、詹天佑、吴研人等均是在佛山的崇学风气中成长起来的。

参加开笔礼的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祖庙,在殿里接受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训导。在描红条幅上写下“学业进步”的祝福语,然后拿着条幅到吉祥树下许愿,共同击敲启智钟,取状元井的水用状元巾洗脸,接下来便由启蒙老师用朱砂在孩子的额头上开智(痣)。整个开笔典礼仪式节奏鲜明,意义深远

佛山人把祖庙视为福庙,每逢中国的传统节假日,每遇婚庆嫁娶、家庭添丁,佛山的民众都会聚集在祖庙中。他们朝拜祈福,许下美好心愿。他们反思忏悔,净化心灵。人们都认为不到祖庙心理就不踏实,到了祖庙,心里则有了一种平衡,有了一个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