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通关五部曲(二):接口信号匹配与对接

 goandlove 2019-08-11
电子万花筒平台核心服务

 中国最活跃的射频微波天线雷达微信技术群

电子猎头:帮助电子工程师实现人生价值! 

电子元器件:价格比您现有供应商最少降低5%

高速信号的匹配和对接的基本需求

对于高速信号的匹配和对接,从电气来考虑的话,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1、AC信号的摆幅和回路

      2、DC电平的幅度和回路

如果从实际设计的方便和合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

      1、容易布板

      2、功耗最小

      3、匹配方式最简单(阻容个数最少)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同一种电平信号的对接,基本上都是采用直流耦合方式对接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不同信号电平之间的对接来说,AC的幅度和DC的幅度不一定能够完全对应得上,所以必须考虑好AC和DC的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交流耦合的方式比较常见,当然也可以直流耦合(一般情况下要用电阻分压等方式来实现AC和DC的幅度相匹配)。

参数

RS-422

PECL

LVDS

差分驱动输出电压

±2.5V

±500~1000mV

±250~450mV

接收器输入阈值  

±100mV

±200~300mV

±100mV

数据速率

<30Mbps

>400Mbps

>400Mbps

参数(以DS90C031/2为例)

RS-422

PECL

LVDS

电源电流四路驱动器(无负载,静态)  

60mA  

32~65mA(Max)   

3.0mA  

传输延迟驱动器

11ns(Max)

4.5ns(Max)

3.0ns(Max)

传输延迟接收器

30ns(Max)

7.0ns(Max)

5.0ns(Max)

电源电流四路接收器(无负载,静态)

23mA(Max)

40mA(Max)

10mA(Max)

畸变(驱动器或接收器)

N/A

500ps

400ps  

高速信号匹配和对接
a
LVPECL&LVPECL(PECL同理)

方式一:

图 1

图 1 的匹配方式是 PECL电路的基本匹配模型,其中:2 个 50 欧姆的作用,既是交流匹配的电阻, 所以应该在离输入端很近的地方,同时充当直流回路的偏置电阻。

由于是同一种电平对接, AC摆幅和DC电平当然没有问题(符合下表):

      缺点:

1、只有二个匹配电阻, 电阻个数最少, 但是二个电阻都必须靠输入端比较近的地方放置, PCB布板可能有点困难。

2、最大的缺点就是需要 VCC-2V的电源,如果这种电路的路数很多,为此提供 VCC-2V还是可以的,如果路数不多,那么就不值得了。

经过演化变化成图2。

方式二:

图2

图2 是从图1 演化而来,R1=130,R2=82( 3v3);R1=82,R2=130( 5v)。其中 R1//R2 既充当交流匹配电阻( 50 欧姆),也充当直流偏置电阻。

缺点:

1、4个电阻都必须放在离输入端很近的地方,对 PCB布板造成困难。

2、匹配电阻功耗比较大, 如果路数很多的话, 对单板的功耗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静态电阻很小) 。

在实际的布板过程中,我们并不提倡使用这种电路 。

方式三:

图3

图3 是一种资料上很少提,但是却很有用的电路方式,其中 R1=140~200 欧姆( 3v3), R1=270~330欧姆( 5V), R2=100 欧姆。R1为输出门提供偏置电流, R2 为交流信号提供匹配。输入门的直流电平直接利用输出门的直流电平,并不需要外来的上下拉电阻来提供。

优点:

1、电阻个数很少,只有 3 个。

2、只有 R2一个电阻必须放在离输入门比较近的地方, R1放置的地方可以比较随便,只要不引入过长的线头(过长的线头会导致反射)就可以了。

3、PCB布板比较容易处理。

这种电路的功耗比图2小得多,是一个优选电路 。

b
LVPECL&PECL

对于 LVPECL和 PECL来说,虽然 AC 的摆幅相同( 800mV),但是直流电平不一样,所以无法之间用 DC耦合对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用 AC耦合方式来处理。

方式一:

图4

其中:R1=140~200 欧姆 属于直流偏置电阻,C1为耦合电容, 可以放在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不一定在源端, 也不一定要在末端。R2=100 欧姆 属于交流匹配电阻,一定要放在末端。

R3、 R4 为 K 级别的电阻, 必须满足R4/(R3+R4)=(VCC-1.3V)/VCC的比值就可以了。R3/R4 是为输入端提供直流电平,所以对 PCB上的位置没有特殊要求,只需要不引入长线头就可以了。

优点:

1、对于交流耦合来说,器阻容器件的个数算是比较少的了;

2、只对一个电阻的位置( R2)有要求,其他的没有要求;

3、功耗也比较小。

4、当 LVPECL输出没有交流信号的时候,那么输入端却可以依靠 100 欧姆的电阻,使得 P/N 维持一个电压差,从而保证输入端的稳定(恒为“ 0”或者“ 1”)。

大家可以联想到芯片 LOS信号的检测机制――看输入的信号是否为长“ 0”或者长“ 1”。为芯片的正确检测 LOS提供了保证。而图5 的匹配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该电路属于优选电路类型。这种方式可以推广到 LVPECL&LVDS;LVDS&LVPECL等电平的对接。

方式二:

图5

图5 电路是很多资料推荐使用的, 从原理上分析没有错, 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最佳方案。

缺点:

1、电路( a)种的 R2/R3 既做为交流匹配电阻,又做为输入直流电平,由于 R2/R3共 4 个电阻必须放在输入引脚附近,所以可能导致 PCB布板困难。同时功耗也比较大。

2、电路( b)应该说有比( a)比较大的改进,虽然从电阻的个数上来说还多了一个,但是 PCB布板容易,并且功耗比较小。其 R2/R3 阻值可以是 K 级别的。

此方案不提倡使用。

方式三:

图6

图6 从原理上来说也没有错,但是 R2/C1/R3/R4 等 7 个阻容必须放输入端很近,布局相当困难,对于 PCB 布局来说还不如方式一和方式二。

此方案不推荐使用 。

c
LVPECL&LVDS

对于 LVPECL输出, LVDS输入的信号来说, LVPECL的直流输出电平为 2V 左右,而 LVDS的直流输入可以为 0.2V~2.2V, 所以直流电平本身不是关键。

 对于交流电平来说 LVPECL输出最大为 800mV,甚至超过 1V,而 LVDS的输入交流电平一般不能承受 800mV 的输入(具体还得看芯片资料的说明) ,一般是认为最大在 400mV 左右。

所以如何把交流幅度调整到 LVDS能够接受的范围才是关键。

图 7

以上是 LVPECL到 LVDS的 DC和 AC二种耦合的示意图。具体的电阻值请参考其他资料,自行计算。

d
LVPECL&CML

对于 LVPECL输出 CML 输入的信号来说, LVPECL的输出交流摆幅比较大,可能会超过 CML 电平的最大输入摆幅,所以一般情况下应该加衰减,同时也要关注直流电平。同样,有 AC耦合和 DC耦合二种。

图 8

一般情况下, 二种不同直流电平的信号 (即输出信号的直流电平与输入需求的直流电平相差比较大) ,提倡使用 AC 耦合 ,这样输出的直流电平与输入的直流电平独立。

e
CML&LVPECL

对于 CML 输出, LVPECL输入来说,由于直流电平相差很大,所以一般采用交流耦合方式。 

而 CML输出的交流幅度一般不会大于 LVPECL接收的交流幅度,所以交流方面只需要考虑匹配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幅度。有些资料提供的匹配电路图如下:

图 9

本人认为,图( a)( b)存在图5、图6 所描述的相同弊病,最好采用如图10 结构的电路 。同样,图( c)的 100 欧姆电阻放在电容后面对于 PCB布板来说更方便一些,从匹配的角度来说更好一些。

图10

f
LVDS&LVDS

应该说 LVDS之间的对接是最简单的对接了。

图 11

g
CML&CML

图 12

CML 电平一般情况下使用直流耦合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二个芯片的供电电源不同就必须用交流耦合了。因为此时二个芯片直接的直流电平不同, 不能直接对接。

h
LVDS&CML;CML&LVDS

一般情况下, 不会存在 LVDS与 CML 之间的对接, 因为 CML 电平一般用在高速信号,如 2.5G/10G 等场合。

而 LVDS一般很难用在那么高的速率。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输出交流幅度是否落在输入交流幅度之内

图13

欢迎射频微波雷达通信工程师关注公众号

中国最纯粹的射频微波雷达通信工程师微信技术群,欢迎您的加入,来这里一起交流和讨论技术吧!进群记得备注方向和公司名称哦,我们将邀请您进细分群!

电子万花筒平台自营:Xilinx ALTERA ADI TI ST NXP 镁光 三星 海力士内存芯片 等百余品牌的电子元器件,可接受BOM清单,缺料,冷门,停产,以及国外对华禁运器件业务!

欢迎大家有需求随时发型号清单,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您呈上最好的报价,微信(QQ同号):1051197468

与我们合作,您的器件采购成本将相比原有供应商降低5%以上!!不信?那您就来试试吧!!欢迎来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