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 | 汉字起源与书体的演变

 草庐问道 2019-08-11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一种独特艺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书法作品应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使观赏者能从中产生美感和联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初的形态

史前时期,相当于氏族公社阶段,人们靠语言交流思想、传达积累知识,但语言传达记事既易走样,又难持久。所以就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开始了“结绳为约”“结绳而治”的时期。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树皮、木片、石块上,用刻图形符号的办法记事,捕鱼则画鱼,狩猎则画兽,日、月、山、水、鱼、鸟、牛、羊等,也用图形作标记,这些形似实物的符号,称为“象形字”。

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上,刻着简单粗糙的线条符号,这是汉字的原始形态,已达6000年之久。这些“陶器文”或“陶片文”是我国文字创始的开端,也是商代甲骨文的先驱。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

早期的文字

甲骨文又叫“卜辞”“商契”“贞卜文”“殷墟文”,是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大都是占卜辞。刻在兽骨上的叫“兽骨文”,刻在龟甲上的叫“龟甲文”。甲骨文是用刀刻出来的,字画瘦直,两端尖锐,结构简古,字形大小不一,流畅自然,参差错落,很有情趣。字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象形字,这足以说明最早的文字和图画是混合应用的。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金文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商、周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名目繁多,常刻铸于礼乐器、度量衡、古钱币、符玺、兵器等。制造时铸上铭文,以资永久纪念,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凸出的阳文称为“识”,因此又叫“钟鼎款识”。钟鼎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不等,内容包括祀典、锡命、征伐、约契等方面的词语。“金文”书体风格多样,总的特点是齐整、谨饬、规则、古朴、庄重。

西周盂鼎铭文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是先秦遗物。它的书体叫“籀文”,如鼓形,共10个。每个各刻一首四言韵诗,内容是颂扬秦国君主,目的为了记功,流传后世。它是从周代金文过渡到秦代小篆的一种字体,特点是体态严谨大度,气势浑厚庄重,笔调婉丽畅达,线条刚柔相济,结构齐整匀称,行款隽雅舒展,其书法造诣极高。

“书同文”以后

小篆又叫“秦篆”。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都叫“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奏议,实施“书同文”的方针,在籀文的基础上,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小篆体系,作为统一的标准文字在全国推行,同时淘汰、废止了各国的文字,扭转了“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状况。小篆的全部笔画都是粗细相等的线条,体态修长,结构匀称,大小相同,偏旁部首,位置固定。可谓别有气韵,神完气足,庄严典雅,颇具风采。

秦 琅玡台刻石

(宋 文勋摹)

隶书也称“佐书”“史书”“八分”书,始于秦,盛行于两汉。秦代战争频繁,官狱行文颇多,由于小篆书写的速度太慢,因而产生了较之小篆书写速度快得多的“秦隶”。秦隶大量用于官方文书,当时办理公文的是小吏,俗称“徒隶”“隶役”,所以这种书体就叫“隶书”。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竹简,就是秦隶墨迹。它的字形结构变长为方扁,省繁就简,改曲直,笔画肥瘦刚柔,变化多姿,虽是隶书,略带篆意。此种书写技法为过渡到“汉隶”创立了基础。

秦律竹简

汉简

到西汉,除典籍史册等方面用小篆外,全国普遍通用秦隶。秦隶风格,笔画不带波磔(“波”是指隶书笔画中的长横,“磔”是捺。这两笔在隶书中既长又粗,特别突出)。但自王莽时期起,隶书笔画开始有波磔。从出土的西汉至东汉的简帛书中,可以看到字的末一笔逐步加长加粗,它的运用使整个书法生动起来,后来这种笔法便进而发展为“八分书”的更为动人的波挑。

东汉中期,刻石之风盛行,字的点画波磔更加明显,成为纯粹的汉隶,秦隶逐渐停止使用。汉末,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很多优秀刻石珍品,其笔法、神韵、结体、取势,各具风貌,姿态万千,富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熹平石经

史游急就章

草书有三种,章草、今草、大草。

章草,也叫“草隶”,西汉初始在民间流行,未定型。其特点是,结构简便,牵引相接,笔断意连,字字独立,横、捺略带波尾,当时流行了百年之久。西汉末,史游加以统一整理,变草隶为“章草”,编写了《急就章》,加以推广。东汉初,杜度对章草进一步加工,使之更趋完善。

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成。其风格特点是,结构简练灵动,形态圆转流畅,脱去波磔,气韵相连,间架由横扁变为长方。它创始于东汉的崔瑗、张芝。他们既善写章草,又精于今草。东晋王羲之所书《十七帖》,隽雅婀娜,秀逸豪放,备受历代称赞。

十七帖

古诗四帖

大草,又名“狂草”。唐代张旭与怀素把今草写得更为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虽然风格不同,但姿态万千,变幻莫测,把草书书法推向更高层次。

自叙帖

孔侍中帖

行书出现的时间与楷书大致相当,或稍早一点,相传由东汉刘德升所创,是从章草、今草、隶书综合演化而成。非真非草,简便流畅,气韵娴雅,神采秀逸。一经面世,便获得人们的赏识,学习者众,应用广泛。其后,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除楷书、草书之外,均善行书(图1-14)。他们的行书,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书体。其字势雄强,千变万化,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影响极大。

宣誓表

乐毅论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变革而成。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楷书是三国魏钟繇的《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楷书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则,恬淡清健,刚劲峻利。王羲之继承钟繇书风,将楷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对后世影响很大。但钟、王之书,尽是小楷,如学较大之字,只能求之魏体与唐楷。

魏体,又叫“魏碑”,是流传至今的北魏书法,属楷书范畴。其特点是,刀味凝重,结构舒展,章法变化错综,风格古朴雄浑,同南朝书风迥然不同。

魏体 杨大眼

唐楷 颜真卿

唐楷,是指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中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所写的楷书而言。他们把楷体书法纳入法度,中楷、大楷都有。其特点是,端庄凝重,规范秀丽,雄浑通俗,使楷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现在学写楷书,大多以这些大家作品为范本。

汉字,从商代甲骨文演变到汉末的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共经历了约1800年,自魏晋以来,各个朝代对五种书体不断进行整理、完善、定型和美化,至今,恰恰又是经过了1800多年,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各种书体又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尚,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书法艺术更加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