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解读14

 一空城旧梦一 2020-07-21

附录(书法名词)

书法

【辞源】论字之用笔。《南史》“周郎少从外氏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书法的另一含义称“史笔”,孔子修鲁史记,其所褒贬,及《春秋序》所谓“三体五例”,即孔子之书法。《左传》“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广义的中国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古人称以文字记载事物曰书,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书法,伴随着汉文字的产生而衍生发展,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易,古今字体是不同的。汉字为象形字,它是由点、挑、横、竖、撇、捺、撅、钩等笔画构成,结构复杂,每个字有篆、隶、正、行、草等不同书体,同一书体还有多种不同的风格体式。汉字字体的历史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阶段,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文、款、印为三大构成要件。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书法艺术,讲究笔法和笔意,以用笔、结字、章法作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辞源》称“凡书法运笔有条理可循者称笔法”。笔法分执笔和用笔,执笔分指法、手法;用笔分用锋、起笔、行笔、收笔;另外还有眼法、墨法、身法等。汉字书法艺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以运笔、结构、神韵总括之。王羲之《记白雲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王僧虔《笔意赞》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他们都认为书法艺术的极终目标是追求“道”,因此,有人把传统的“书”和“书艺”称为“书道”,卫夫人《笔阵图》云:“书道毕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今东邻日本亦有是称。

法书

【辞源】称人所作之书曰法书,犹法帖之义,言其书字可法则也。[柳贯诗]“伸眉更请评法书”。

古人称有定式可以遵循则效者为法,称善其事者亦谓之法。如赞赏书法、绘画之美曰“法书”、“法绘”。今人称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为“法书”。如中国书法史上,对汉字书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法名家:钟张、羲献、颜柳、虞褚、欧苏……他们的书法作品,作为汉字书写的法则千古流传,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

【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法书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尊重之意。

翰墨

【辞源】笔墨也。《唐书》“李贺诗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

古以羽翰为笔,故称凡用笔所书者曰翰。如书翰、文翰。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辞源】谓真出其人之手笔,非假托者。《书断》“开元十六年,内出‘二王’真迹付集贤院。”[杜甫诗]“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逼,王宰始肯留真迹。”

不同于临摹或伪造的作品,出于书法家或画家本人之手的作品曰“真迹”。凡不是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称赝品。

金文

【辞源】即古文,别于小篆而言。后人赖有钟鼎之属,以得见古文,遂称金文,亦曰钟鼎文。[按]《书断》“古文者,皇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汉典】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亦称“ 钟鼎文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即所谓的钟鼎文,又称为金文,也是研究古代的绝好材料。”

籀文

【辞源】即大篆,以其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名。亦即新莽时“六书”所云“二曰奇字”也。张怀瓘《书断》分大篆及籀文为二体,非是。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并为篆书之祖。蔡邕《篆势》:“籀诵拱手而韬翰”。

《苏东坡全集》【王注縯曰】周宣王时,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稍异,谓之籀书。秦相李斯取籀文,或颇省改,谓之小篆,焚先典而古文绝矣,汉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以不复知古文,故谓之科斗书。而斯号为二篆。诸山刻石荆玉玺文及铜人铭,皆斯所书。谓之玉箸体。唐李阳冰独得斯用笔意,论者谓冰愈于斯也。【查注】虞世南《书旨述》:史籀循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别署新意,号曰籀文。《宣和书谱》:史籀书,今之所存者石鼓,以籀之所创,故曰籀书,以其为太史氏而得名。又曰史书。许氏《说文解字序》云:“秦兼天下,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大篆

【辞源】周宣王时史籀所作,亦曰籀文。汉《艺文志》有史籀十五篇,周时史官以教学童书也。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秦时为“八体”书之一。自王莽定“六体”书,所言篆书,即但指小篆,而大篆包括于古文奇字之内,其后大篆亦统称古文矣。

作为汉字字体之一的大篆,是指笔画较繁复的篆书,是周朝的字体,秦朝创制小篆以后把它叫做大篆。

小篆

【辞源】书体名,秦相李斯取籀文省改为之,亦谓之秦篆,以籀文为大篆,故又称此体为小篆。汉时篆书,即专指小篆而言,许慎《说文》之9353文,皆小篆也,今亦通称篆书。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是一种笔画较简省的篆书,由秦相李斯等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而成。因此,小篆也叫秦篆。孙过庭在《书谱》中称篆书的书写原则是:“篆尚婉而通”,言篆书尊崇圆转而一以贯之的笔法,

殳书

【辞源】古篆八体书之一。兵器上用之,故曰殳书。《说文系传》“殳书,书于殳也,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玉海》“古者文既记笏,武亦书殳。”

八分

 【辞源】《厉鹗文》“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王次仲作八分,蔡文姬曰:‘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

“八分”即“分书”,书体之一。古文“八”与“分”两字的意义完全相同,《说文解字》都训作“别也”。“八分”之名,就是因为这种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之形而来的。分书的特征主要在于线条的蚕头雁尾,这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它的产生出于两种原因。一是快写的要求;二是整饬、装饰的要求。

隶书

【辞源】秦下杜人程邈所作,邈为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为之。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以便官狱职务。唐杜光庭谓隶书实起于周代,《左传》亥有二首六身,亥字必从今文,方合二六六六布算之式。又《水经注》临淄古冢有太公六代孙胡公之棺,所题惟三字古文,馀同今书,此又在春秋以前,知隶书非程邈所创。说见《书苑菁华》。

在现代,作为汉字字体之一的隶书,是指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字体,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孙过庭在《书谱》中称隶书的书写原则是:“隶欲精而密”。

今隶

【辞源】即楷书,与隶书皆为书之变体,故汉人所作为汉隶,晋唐人之楷书称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由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时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时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辞源】即草书,《书断》“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幼学于父,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前人是这样描述草书的:“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台,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仰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张怀瓘《书议》)。

草书

【辞源】《说文·序》“汉兴有草书,赵壹曰:‘起秦之末’。均不言作者姓名。盖草书之称,起于草稾,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汉魏之草书也。晋以后相连绵者,则谓之今草,亦通称草书。

一般说“草书”,是指“章草”、“今草”、和“狂草”而言。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流行于东汉章帝的时候,笔画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速得多。

“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书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

“狂草”书写诡奇疾速,变幻莫测,写神达情,蕴涵深邃的情感容量。在书法艺术上有其独特价值。

书法被称作是最高级的艺术,而最能体现书法本质的书体当数草书,因为草书是动感最强烈、载情性最丰富的一种书体,代表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对草书的创制、发展和传承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草书大家有:张芝、王羲之、智永、孙过庭、张旭、怀素、米芾、铙介、文征明、祝枝山、傅山、八大山人、康里夔、林散之、毛泽东……

章草

【辞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盖所谓章草,正因《急就章》而名之。”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流行于东汉章帝的时候,笔画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速得多。作为草书之一,其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相传为汉元帝时史游所作,以其用于奏章,故有是称。

今草

【辞源】别于章草而言,即晋唐以来所作之草书也。

“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书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

作为草书的一种,它是由章草结合楷书发展而成的,六朝时为与章草区别,以今草名之。

狂草

【辞源】草书之尤放恣者,唐张旭所作。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

“狂草”书写诡奇疾速,变幻莫测,作为书法之一,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写神达情,蕴涵深邃的情感容量。在书法艺术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正书

【辞源】楷书也,《法苑珠林》“晋洛阳大巿寺有安慧,卓越异人,而工正书。”

“正书”也称“真书”、“楷书”。“楷”是可作模范榜样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代,是隶书的直接继承者。楷书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时比隶书更方便。楷书出现,方块汉字就定型了。它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的特点是:字形方块化,笔画横平竖直,一丝不苟,用笔方圆结合,比篆书更富变化。唐代中期颜真卿的“颜体”和唐代后期柳公权的“柳体”并称为“颜筋柳骨”是唐楷的典范。

中国书法以正书的体裁样式最多,其特征有四:⑴、笔画粗细饱满的程度;⑵、笔画起止和围转的形状;⑶、笔画之间的距离;⑷、结构的疏密程度。

类型可分三类:(1)、用笔方整,笔画瘦硬,结构疏朗。如欧体。(2)、用笔圆润,笔画肥厚,结构茂密。如颜体。(3)、用笔方圆兼使,笔画浓纤肥瘦皆备,结构疏朗茂密俱全。如钟体、王体、柳体、赵体。

行书

【辞源】后汉刘德昇所造,即正书之小譌,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名。钟繇谓之行押书。

书始于楷书出现之后,晋代已经流行,是简化楷书笔画,兼采草书联绵笔法,形体和笔势介于草、楷之间的一种字体。写得稍微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切合实际应用,因而直到今天,还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

飞白

【辞源】书体之一种,笔画枯槁而中空者。后汉蔡邕所作,灵帝时,诏邕作《圣皇篇》成,诣鸿都门,时方修饰,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因归作飞白书。汉魏宫阙,多用其体。

古籍记载,蔡邕尝作“飞白”之书。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荣箭激,电绕雪纷,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蔡邕博学能画,又善音律,工书绝世,尤得八分精微,穷灵尽妙,独步古今,创飞白笔法,动合神功,精妙绝伦。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体

【辞源】《法书要录》“制成今体,乃穷奥旨。”谓书法也。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引虞世南《书旨述》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揆其理。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