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庆与青州过年不同习俗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8-11

一转眼,我在山东青州,居住了二十余年。

这期间,当地人过年时的年风年俗,自然也就耳濡目染了一些,并付之于年际交往之中,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吧。

由于我出生在南方,离家时,年龄尚小,对老家安徽安庆过年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少年时期。无疑,这就形成两地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带给我对过年的感受!

其实我们国人传统的过年方式,基本大同小异,无非是一派喜庆祥和之势,欢度一年一岁的春节!

说到过年,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小年”。小年的日期,是有南北之分的,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

如果赶巧的话,我从青州回家到安庆,一年里能过上两个小年,每每提起,都是我最为开心的事,我也是近期才发现,今年月份牌上小年的标志,与往年有所不同,就是腊月二十三(北)和腊月二十四(南)的区别。

足以说明,这一小小的提示设置,就能让更多人知道,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信息封闭的年代,至少,我小的时候,就这样认为,好像全国都是二十四这天是小年!

由于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过年时,祭祀的物品也就不太一样。

青州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中,这一天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一早,家人们会烙好糖饼,以及糖瓜黏之类的甜点,糖饼是主要的祭灶食品,就是用面粉揣成的面皮,填入麦麸、红糖制成的甜馅,包好,放入刻有花鸟鱼福禄寿等字样图案的磨具里,取出烤熟即可。

口味香甜,花样繁多,可用于邻里亲朋相互赠送品尝,寓意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日子甜蜜!

接下来再把平日里做饭的灶台打扫干净,用盘子盛上糖饼以及甜点,用量多少不等,摆放整齐,面对去年贴在灶台墙上的灶王爷年画鞠三躬,说上一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话,求得万事顺心如意!

而在南方,我的记忆里,却没听说过祭灶王爷一说,安庆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安庆人对于小年,是颇为看重的,原因也许是出于流传的一句话,叫“滚你家里过二十四去”,这是褒贬一个人的行为不端,与人不善的教诲。

最主要的,还是安庆人有个传统的习俗,把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小年,定为是接祖的日子,除夕夜是请祖,正月十五为送祖。因此,过小年这天,不管你的事物有多繁忙,都必须回家,一柱青香三杯酒,把自己仙逝的祖宗接回家中过年。

接祖的过程是在晚上,各自在自家的门前摆放好,要分发给先人们纸钱的堆数,待纸钱燃烧快完的时候,点亮祖宗牌位前的蜡烛,鞠三躬,告慰祖宗接年完毕,但香案上的烛火,要一直保持到正月十五不灭。

当然,这都是祖宗牌位还在的大户人家,接祖的方式,普通人家,也就是烧几摞纸,放几挂鞭炮而已。总之,过年不忘先祖,也是一种尊善敬孝的美德!

如今,时代在进步,这种迷信式的习俗已经转化为劣俗,不被众人所接受。取而代之的,将是最为真挚的,最为温暖的语言问候,以及一个用鲜花萦绕的年的氛围!

小年已过,接下来的几天里,将会是打扫卫生以及办置年货,北方人打扫卫生称之为除旧,南方则谓打腊,这一点基本全国相通,辞旧换新颜,没有具体考究。

年货的多少,也因家庭经济状况而购买,北方的年底,下雪的天气比较多,也很寒冷,因此,置办年货的场景很是壮观。

在青州,每月阴历的一六,或者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号,相隔五天,各为一个集市,集市上的物品,应有竟有,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最为有销量。

既然是过年,肯定少不了购买鸡鸭鱼肉 ,萝卜青菜,瓜子水果之类的吃食。

我家的门前就有一个集市,是二七集,每年的腊月二十七这天,我都会早起,不只是为了购物,也是为了凑个热闹。集市里商贩们的摊位,大多安置在公路的两旁,过年时候的生意好做,所以也就多一些摊位在公路的中间,形成一排,并且井然有序。

买卖中的交易声,行人的喧哗声,爆竹声,用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让年的味道更加浓郁。

备办年货,青州人也是有讲究的,其中,馒头必不可少,它不仅是主食,而且寓意年年发。还有一件主食,那就是青州的煎饼卷大葱,赫赫有名,相比馒头包子,煎饼更倍受青州人的喜爱。

再就江米面,黄米面,菠萝叶,这些都是用来制作年糕用的,就是将这两种面分别和好,团成团,再摁上红枣,葡萄干之类的干果,菠萝叶垫底,上蒸笼里蒸上大半小时可熟,色泽光亮,口感柔糯,很是好吃,这是预示来年的生活节节攀高的含义!

当然,爆仗,对联,还有落门钱,也是必须有的。落门钱,青州的方言,称之为萝卜钱,是一沓印有年年有余,恭喜发财,带有花纹图案的剪纸艺术,均带有喜庆色彩,用途和对联差不多,贴在门和窗户上,话之吉祥!

我是南方人,小时候看着父辈们过年时忙这忙那的,至今回想起来,心里暖洋洋的,因此,我也习惯每年买一两个猪头猪脚什么的,炖一炖煮一煮,作为必备的年货。

现在每个家庭的人口相对较少,虽说吃不了多少,但也能图个家的气息,年的味道,如若赶上下雪的天气,可以将购买的食物打包处理,埋在自家院子里的雪堆里,保鲜度不亚于冰箱,搁个十天八天不成问题!

相对而言,南方的气候比较湿润,不像北方那么干燥,因此,年货的储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在安庆,最为常见的要数腊货。腊货,就是指一年里进入腊月的时候,所腌制出来食品,如鸡鸭鱼,带皮的五花肉等均可,处理洗净后,用适合自己口味的香料,加盐,反复搓揉,腌渍三五天,取出,挂在通风的地方自然晾干即成,也易于保存,可以食用到来年清明都不会变质,这要比现在超市里卖的那种烟熏火燎的腊肉,强上百倍。

安庆农村里的房屋建筑,大多是没有院子的,家家户户,通来通往,记得我小时候,跟上学的孩子们,每每看到别人家门前或者窗户台上,用竹竿挑着晾晒的腊鱼腊肉,一挂一挂的,就相互议论:这户人家一定有钱,晒的东西多嘛;那家晒的少,看来没钱。

所以,在孩子们的眼里,下意识的,就以这种方式,来分辨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与清贫,当然,童言无忌,不必过于当真!

现在的经济条件都好了,购物也很方便,一张卡,就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年货搞定,但我,还是怀念儿时的那份年味!

那时候,一进腊月,孩子们也比平时要勤奋得多,可以满山遍野的去拾柴火,因为只有这样,过年才可以吃到炒年货,有炒炒米.炒米粉子.炒蚕豆.爆米花,至于炒花生,那也是条件好的人家,偶尔才能有的吃食,可想而知,那时候花生的香味是何等的诱人!

炒年货是一种很累人的活,人口少的家庭,每样品种,炒个一星半点儿就够吃了,我们家人多,每年得提前安排好日程进行,通常是二十五六把卫生打扫好,二十七准备下手。

炒米粉子和炒炒米是一门技术活,选料也有讲究,炒粉子用的是低质的碎一点粳米,因为炒熟了以后,还得下磨加工成粉,那时候的芝麻也是稀有之物,有条件的,可以在米粉里添加点黑芝麻辅佐香味,成品与青州的炒面相似,但口感次之芝麻糊,干吃或者泡着吃皆可,芳香四溢。

炒米的制作,就不那么简单了,要选择优质的颗粒饱满的名为三厘寸的糯米,头一天下午用温水将米泡上,待其发酵好,捞出控干水分,(听说能洒上几滴白酒最好,这是不公开的秘方)因为炒米占用的时间多,一口大锅也就炒个大半斤米,锅中倒入少许菜籽油,小火慢焙,炒出来的米色泽金黄,酥脆流香。

但这,都不是孩子们爱吃的,孩子们等的,是炒完米之后的爆米花和炒蚕豆,在南方,水稻为主,种植一点玉米和蚕豆,就是用来过年的时候有东西可炒。

据我了解,青州虽说盛产玉米,但家庭里会炒玉米花的基本不多,甚至没见过,常吃的,也是那种街上流行的滚筒式气体爆米花。

其实,炒玉米花极其简单,就是把玉米晾晒,越干越好,锅里放一些铁沙,并加入适量的玉米,小火加温,运用铁沙的热量使其慢熟,我最喜欢看的,是玉米在锅中翻炒成花的瞬间,噼噼啪啪,花开满锅,香气弥漫,这是否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丰收在旺呢!

每当第一锅爆米花或者蚕豆出锅的时候,孩子们的欢腾劲甭提了,有围着锅台转悠的,有边吃边嫌烫了嘴的,更甚者,是心眼多的孩子,偷偷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了的小布袋,趁大人不备,私自藏匿起来。

大人们为了防止孩子们继续偷吃,往往是一人一份,年前先分好,其余的一部分,留作正月里招待客人用,并用最为保密,最为妥当的储存方法,就是放在最高处,什么屋梁上,衣橱上,粮仓里,凡是认为是孩子们够不着的地方就行,不过,等不到过完正月,就会发现所剩无几,惹得大人们一顿埋怨!

所以,如今的孩子虽说物质无忧,但永远体会不到,那时的年年岁岁,一情一景,留在一代人心中的,是一生中最为纯美.最为丰富的记忆!

日月轮辉,福满星辰,千年万载的心愿总是融汇在一年一度的除夕!

这一天,不论地域,不论民族,只要有国人的地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忙碌着同一种情怀,挂起火红的中国结!

贴春联,贴福字,安庆人的贴法比较简单,不管是里屋门还是外屋门,逢门必贴,而且一门只贴一幅对联搞定,但基本不贴窗户的,就像青州不贴房间门一样。

在青州,房屋的建筑是带院子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大门的设计也就越来越高端大气。因此,春联的贴法也就很有讲究。

所谓的一门九贴之说,指的是:2扇门心,贴的是相对大气点的楹联;2个门框上贴的,称之为条幅;门楣横梁的上方正中间,贴1张福字;福字的左右上3个角,各贴一张落门钱;外加福字的下端,是1张横幅。统称谓九贴!落门钱的作用更是广泛,逢福字必贴,逢窗户必贴,如果大门外面有墙壁或者树木等障碍物,可随手贴上一张,预示辟邪,象征出门见喜,人财两旺! 

贴完了春联,差不多也就过了晌午,青州人习惯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上坟,带上贡品,亲自去坟前祭奠,称之谓请祖。

安庆人除夕祭祖,是在年夜饭之前进行,因为在小年里已经接祖回家了,所以不必亲自上坟,只做“遥祭”,就是将准备好的贡品,放到先人的牌位前,并检查是否有遗漏事项。

这时候,家人开始上菜,但不准吃,同时,由家族中辈分最长的来点香祭拜,小辈们要做的,就是烧纸钱,磕头,燃鞭炮。礼毕,年夜饭正式开始!

而我,通常是南北结合,买几摞火纸,吃晚饭之前,在门口遥烧遥烧,也算是聊表心意!

相比之下,年三十的这天,安庆的年味要比青州的浓烈一些,因为这里省出了贴对联的时间,就是做饭:按传统风俗习惯来讲,早晨吃的必须是汤圆或者是糍粑,糍粑与青州的年糕一样,只是做法不同,南方人爱吃甜,因此做的量也就多一些,也容易保存,不过现在人的口味挑剔,逐渐将糍粑做得小一点,用油煎成两面金黄,再加糖炒,取名叫“炒油糍”!

另外,年夜饭里必须有的三道菜,是有鸡有鱼,不言而喻,是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还有一道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就是炸“圆子”,一听就知道,团团圆圆之意。

具体制作方法,我至今也没学会,只是略知大概:主料有面粉,糯米饭,以及猪肉末(鱼肉也行),加盐,味精,五香粉,蒜苗切末,加水调和好,下丸,用菜籽油炸,才出正味。因为炸圆子的香味独特,闻香而来的邻里乡亲,会借提前拜年之意,来品尝各家所炸圆子的技术如何,然后赞美一番。说真的,我很喜欢这种与邻为善,和睦如亲的美德,希望能够源远流长!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总是在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以及血浓于水的至亲至爱的氛围中进行:若无相聚,也会在一杯酒中遥相问候:普天同庆,岁岁平安!只等新年的钟声,敲响又一个春天的序曲!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的悠久文化历史之背景,德已天下,誉满神州。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落户于青州,并在一闻一见中,学习了不少怎样为人处事之道!

大年初一的早晨,青州人都习惯早早的醒来,大约在四五点钟,就开始准备新年里的第一顿饭:包水饺,但饺子馅必须是素馅,而且不含辛辣味,目的是一半用来作为贡品,祭仰四方天地的神,求得新的一年里能够赐予五谷丰登。因此,大多数人家习惯用豆腐、菠菜、豆芽混合成馅,口感也很清鲜。

拜年,是一种礼仪与情感交流的结合体,不分高低贵贱,但求德高望重,虽说是按辈分,长次有序,但特殊情况也得以尊老为先,颂扬传统美德!

记得第一次随家属出去拜年,天不亮就起来,自以为还早,其实村头村尾,巷里巷外,早已是人影晃晃。北方冬天的早晨,总是雾气重重,只能从脚步和说话声,来分辨谁和谁,多数是,你姓张的家族的人在一起,我姓李的家族人为一片,三三两两,也或成群结队,去挨家挨户地拜年。

因为都是同一个村里的,这时间出来的大多也是些小字辈的年轻人,见了面,免不了相互道一声“过年好”。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谁家还有老人,或者长辈,记得给人请安问好,否则,就会失礼失德,以免误会!

给老年人或者长辈们拜年,一进门,就得下跪,磕三个响头,说声“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过年好”之类的问候语,这时长辈们也会问候一下你的父母家人可好等等,并掏出红包,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钱的多少不等,只是心意!

尤其是村里还有高寿的人家,前来拜访的人,一拨连一拨,你方出来,他又进去,忙得主人又是递烟又是敬茶,还不时的给孩子们分糖吃,那场面很是亲切,很是温馨,极其体现出邻里互动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虽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是什么也不缺,但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却从不曾丢失。尽管我多年没有在安庆过年,但偶尔一提起,流到心里的,依旧是家的味道!

安庆人大年初一的这天,是不能串门子的,尤其是女孩子,更不能轻易的乱跑,至于男孩子,可以轻微的走动走动,见面也只是相互问个好而已。

如果也像青州人一样,一大早,跑到人家门前下跪,意思就是咒人家去死,所以忌讳,因此,也就没有了拜年的一说。

这样,除夕夜,就成了最疯狂的一夜!

所谓疯狂,也就是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们聚成一起玩纸牌,男人们则是打麻将,这是安庆人过年时娱乐的不二选择。按规矩讲,十二点之前必须回家,但有时候玩着玩着,就玩到了天亮。

当父母的,更是一夜没睡,他们要做的事很多,煮茶叶蛋,煨鸡和肉,肉:用的是大块腊肉,还有大块肥瘦适中的鲜肉,以及猪头猪蹄等等;鸡:用的是腊鸡,和家养的老母鸡,整只囫囵着下锅。

这两样很是需要时间,小火慢熬,才出滋味,并用煨好了的老汤下面条,腊香扑鼻,却不油腻。这是安庆人大年初一才有的传统风味名吃,平常,也只是家有贵客来临,才得以享用!

这顿饭的特点,主要是看装碗的技巧,若按一只鸡计算,两个鸡腿,就分别盛在两个碗里,每个碗里三个茶叶蛋,再各放入一点撕好了的腊肉腊鸡等其它熟肉,最后用几根面条盖上。看似满满的一碗面条,其实里面全是宝!这两碗,是给相对重要的人吃,其余的,随便搭配。

忙完了这阵子,父母才得以安安稳稳的休息一天。

总想说,父母,是这世上最辛苦的人,也是从不计儿女们回报的人,就像那成熟的果子,总在落地的刹那,用一声轻叹,感激那软弱的枝条,曾用一树明媚的花开,为我们支撑起一段浓情岁月,却无以为报!

众所周知,大年初二,就是闺女婿走丈母娘家,据说北方出了嫁的闺女,从小年二十三起一直到年前,是不能回娘家的,初二这天,岳父母伺候一顿午饭就走,大多吃饭的时候,必须放一挂爆仗,但不能住下,等到正月十六才是闺女住娘家的日子。

而南方,则称之为新姑爷上门,尤其是头年刚结婚的小两口,新年第一次回门,岳父岳母要提前准备好鞭炮,远接远送,可走可留。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历史上有所记载,是因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青州人方言“五么”,这天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包饺子吃,包饺子的过程中,习惯留一点饺子皮,切成三角或者菱形,与饺子同煮,也叫“煮斗萁”,寓意遇事呈祥,逢凶化吉。

南方的安庆人过的则是初七,俗称“栓毛狗”:相传这一天,会有一种浑身是毛,长相似狗的怪兽,趁傍晚时分,来偷吃村子里的家禽家畜,村民们毫无办法,有一年不巧,正在吞吃的时候,一群小孩噼噼啪啪玩起了陀螺,这毛狗一听响声,慌忙逃窜,由于跑得极速,一脚踩到鸡食盆子上,一个趔趄,喉咙被插在树桩上,死了!

后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找几个小孩,拿着脸盆,从鸡窝里或者羊圈里,一边敲打,一边放鞭炮,嘴里还吆喝着往外跑,跑得越快越远越好,求得六畜兴旺。这一传统风俗,大约失传了接近三十年有余,基本八零后往下,都不知道了!

在安庆,过年期间出远门也是有所禁忌的,有句谚语:七不出,八不归,逢九惹是非。总之,万事求一个顺心顺意,顺风顺水!

忙碌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的年味,渐行渐远,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不仅是吃元宵,还会用花灯,踩高跷,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等等不同的娱乐形式,来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地方戏也会随之隆重登场。

山东的吕剧,既是“戏曲”又是“曲艺”,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青州吕剧团队的演员们,不仅在节日里演出,平时也会组织文艺下乡活动,走乡村串街道,为群众带去一场又一场富有正能量的文艺节目。

安庆的黄梅戏,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其唱腔淳朴流畅,表演细致绵长,情深处,无不催人泪下。一提起那年那月,几个小孩子整日里追逐在戏帮子后面,也不亚于当今的歌迷粉丝,印象最深的要数一曲《小辞店》,故中情节,让我感动至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细小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淡淡隐去。不管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传说,都有着特定的地域背景及他的历史含义,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除其劣;让美的文化传承颂扬,与时代并存;不好的,放之于一书一角,可提供于为后人评说与思考!

若有一天,当我们翻开历史中的某一页,却没有了当时真实的情景再现,你我,会不会有那么一点惋惜与遗憾?



❖精华推荐❖

蹒跚的乡路,找不回的村庄

回忆我的母亲

这一年,我在快乐驿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