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大冷天,下大雨,碰上这样的天气,上海的“差头”生意就比平日里更火爆,往往一车难求——不过这是在老早。现在,即使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晓得网约车了,就算长辈不那么习惯用手机叫车,小辈也会帮忙叫好,目的地在地图上显示得清清楚楚,绕没绕路也看得明明白白。马路边上一群人抢一辆“差头”的情景几乎不再见到,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手机哀叹:“前面排了100多个人!” 为啥叫“差头” “差头”,实际上也是“洋泾浜英文”过来的,来源于英文“charter”,意思为“出租,包车”。上世纪三十年代,祥生公司(强生公司前身)最早只有一辆出租车,当时出去接一次生意,叫做“出一差”,“差”是当量词用,而出租车就是叫“差头”。 2 上海人接触出租汽车的历史,在全中国都是前卫的,这要感谢周祥生和他的“祥生公司”。
1951年9月 祥生汽车公司实行了公私合营,归口管理部门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 1954年12月 公司又改名为“公私合营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 1956年 公司吸收了16家私营汽车行,实行了全市出租汽车统一经营。 1967年4月 改名为“上海汽车服务公司”。 1978年 改称“上海市第一汽车服务公司”。 ![]() 1979年5月 第一、第二汽车服务公司合并,才正式定名为“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 比起上海的出租车以桑塔纳VISTA、2000、大众途安等“大众车一统天下”,起步价14块,价格“一统天下”的现状,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的出租车行业,无论从车型还是起步价,都可谓是“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有人粗略统计过,当年上海的出租车,至少有18种车型,6种起步价! 奥拓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曾经出过一小部分奥拓出租车。
夏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除了普桑,另一大出租车主力队员就是夏利了,上海人习惯叫它“小夏利”。小不仅体现在体积上,还体现在价格上,10.8元的起步费,让很多打车的人们,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普桑而选择了夏利。 东欧进口车 波罗乃兹 中国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前苏联和东欧进口了数量不少的汽车,波兰生产的波罗乃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虽然它的数量远远不如夏利和普桑,但是,在那个年代,它确实也是上海出租车的一份子。
普桑 最后,上海出租车的绝对主力来了,普桑!
老底子,上海出租车是全国的亮点,“服务好、口碑佳”,是上海市民对它的评价。车辆定时回厂里清洗、白色车套定期更换、司机不在车内吸烟,大点的公司,“差头师傅”还会统一着装,就更别说什么拒载了。出租车司机的言行和素质,都可以窥探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而就在网约车兴起的前后,上海这块“金字招牌”也招来不少非议。市民反映司机的服务质量下降,时常遇到拒载的情况,司机则怨言不少:“开差头,不如钟点工!眼睛一睁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欠债了。” 说起来,出租车这个行业在上海诞生,到今天将将好一百年了。百年间起起落落,跟随城市的发展变迁也是百味杂陈。对于上海人来说,出租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外来宾客的一个交流展示窗口。 看懂上海粉丝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