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收藏家宾彦红 2019-08-11

        庞 雷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八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根据作者多年的观察拍摄,发现红山文化地域目前存在野生蝉这一事实;通过野生蝉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证明了红山文化地域在古代气候环境下也应存在野生蝉这一历史事实。反驳了学术界认为蝉只生长在长城以南、黄河两岸的观点,纠正了考古文博界将出土及馆藏红山文化“玉蝉”命名为“玉蚕”的错误。红山文化玉蝉的存世说明了古人对蝉的尊崇。

关键词:红山文化;蝉;玉蝉;玉蚕;对比研究

 0前言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蝉是南方的昆虫,起码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一般没有蝉。这是因为蝉的生存繁衍是需要一定气候条件的,现代长城以北的气候条件的确不适合蝉的生存,但是古今气候是存在差异的,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域的气候较现在暖湿,符合蝉的生存条件。目前笔者在该地域就发现了少量野生蝉,据此推断,蝉在红山文化时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应是古代先民常见的昆虫。在内蒙古的许多博物馆收藏着一些红山文化地域出土的玉蝉,但是考古文博界学者大都将这些红山文化“玉蝉”错误地命名为“玉蚕”,认为这些玉器模仿的是吐丝的玉蚕茧蛹。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拍摄,以及对照、研究,结合在这一地域拍摄到的现代野生蝉的标本,对比馆藏玉器,指出这些玉器的原型是与红山先民同期存在的古代昆虫“蝉”而非吐丝“蚕”,并从蝉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揭示了红山时代先民崇尚蝉的心理动因。

1红山文化地域存在野生蝉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的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其地域范围基本上处于长城以北。人们普遍认为,蝉这种喜暖温、甚至喜酷热的昆虫大多生活在长城以南、黄河两岸的暖温地区。在袤远寒冷的红山文化地域是不适宜蝉生长的。事实上,从古至今这一地域都有野生蝉生存。

1.1红山文化地域目前有野生蝉

  笔者曾在红山文化地域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碾盘沟拍到过蝉的活体成虫和蝉蜕的照片(图1~3)。这些野生蝉标本完全符合蝉的生物学特征。[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蝉,是一种普通昆虫,属同翅目蝉科。一般蝉体长约2~5 cm,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蝉的肚皮上有两个小圆片、名谓音盖图1 。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称为瓣膜,蝉鸣即是瓣膜所发出的声音。其发音器在腹基部,如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万次,盖板和膜之间又为中空,能起到共鸣即扩大器的作用,故其鸣声极为响亮,且能随意用各异的声调引吭高歌。

  蜕皮是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图2,最后一次蜕皮(也称“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开始了。这时,蝉蛹的前腿呈勾状,以便成虫从空壳中褪出来时就能牢牢掛在树上,它必须垂直面对树身,以使两翅的发育均衡正常。蝉以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似从一副铠甲中爬将出来,整个过程需一个小时左右。蝉的成虫尾巴是向上翘的,而其遗留的蝉蜕则弯曲呈弧形,尾部是向里弯的图3)。

1.2 红山文化时期也应存在野生蝉

  目前红山文化地域气候较寒冷,已不适宜野生蝉生存,现今蝉主要生活在长城以南、黄河两岸气候暖湿的地区。但在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是适合蝉生长的。

  气候专家对大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剖面沉积样品进行古环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在8kaBP左右,已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当时的气候较今更为暖湿。红山文化晚期仍然为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1]488。另外,据对牛河梁遗址文化层样品的孢粉分析,环纹藻以较高含量出现,是气候较暖湿的标志。现今,环纹藻大多生长在清澈、富氧和滞流的浅淡水中,一般为沼泽、水塘和沟渠[1]485诸多地质资料显示,当时这里气候宜人,水草繁茂,树木葳蕤,适宜各种动物栖息繁殖。

  上述研究说明,红山文化时期暖湿的气候条件适合蝉的生存繁衍。根据目前北方寒冷气候条件下红山文化地域存在野生蝉的事实推断,较现在暖湿的红山文化时期,也应存在野生蝉,只不过由于古今气候的变迁,红山文化地域的野生蝉数量由很多变得极为稀少了。

2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标本与馆藏红山文化玉蝉的对比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玉蝉,其造形、纹饰大都源于实物,经过先民中睿智工匠的创造性提炼加工,使这些玉蝉留存于世,这也是昆虫蝉曾存在于红山文化地域的有力佐证。

2.1触角对比

    经过长期的观察,先民们对蝉的构造已十分了解,如在眼睛下边的触角(图4)都在玉蝉上有清晰的表现(阿鲁克尔沁旗博物馆藏,图5)


[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图4
[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图5                 

2.2额部对比

    野生蝉头部正面两眼上部有一横线,横线下方形成一个三角区,横线上方亦有一小三角区,在前一三角区有三颗宝石般的像眼一样的红点呈倒三角(图6),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蝉也有上述特征(图7)。

[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图6                             

[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7

2.3音盖对比

  在阿鲁克尔沁旗博物馆收藏的玉蝉腹部清晰地刻有两个音盖虫蝉的音盖和玉蝉音盖的对比照片见图8。透过昆虫蝉的透明蝉翼,可以看到其环圈形的纹理结构,先民制作的玉蝉也相应刻制出音盖纹理。[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图8                               

2.4造型对比

  敖汉博物馆藏(图9左)和赤峰市博物馆藏(图9右)的两件玉金蝉,其造型与笔者在敖汉碾子沟拍摄的金蝉蜕形状吻合图9)。[转载]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及其与馆藏玉蝉的对比研究

                         图9

  以上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标本与玉蝉的对比照片(图4~图9),一方面,充分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乃至现在,长城以北的辽河流域一直存在着蝉这种神奇的昆虫;另一方面,也纠正了考古文博界将这类出土及馆藏玉器命名为“玉蚕”[2] 的错误,这种错误多是受“长城以北没有蝉”的传统认识影响所导致。

3红山文化玉蝉反映了先民对野生蝉的尊崇

  红山文化先民在狩猎、捕捞、採拮、豢养、筑屋等与大自然的互动活动中,观察发现、研究摸索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惊悚于日月蚀亏,雷电风雨,地震洪水……也仔细观察着各种生物的形态及生存规律,包括植物和动物。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长期的观察和琢磨,凭着特有的敏感和执着,细致入微地掌握了一些生物的特点和规律。蝉就是他们观察、研究、直至喜爱,最终崇尚的一种昆虫。

  蝉的鸣声是引起先民侧目的首要且最直接的原因,于是,野生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自然会引起红山先民的特殊关注。

  雌蝉不能鸣叫,夏天产卵一周后即死去。卵经过半个月左右孵化,孵化后幼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在土中,幼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它们要经过漫长的幼虫期,大约在土中生活若干年,一般为4~5年,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冬暖而夏凉,亦少天敌。在地下期间共蜕皮5次,每当春季,幼虫开始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系的汁液。秋去冬来时,则复深入土中以躲避寒冷。这样韬晦隐蔽数年之后,它蓄足了能量,在其生物钟的作用下于某一天破土而出,以用来挖洞的前爪攀援登上树枝,在树上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再生的成虫飞向丛林树冠,以其刺吸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对树木、果树等造成侵害。待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用剑一样锋利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将卵产在小孔中,几周后雌虫亦继雄虫死去,完成了生命的轮回。

  蝉蜕皮变化的规律性很强,羽化前皆于夜间或黄昏钻出地表,到6月末,羽化为成虫,其寿命可达60~70天。7月下旬雌虫开始产卵直到8月上、中旬,其所产之卵至次年6月中旬孵化,幼虫孵出后落向地面,钻入土中,在土中生活若干年,经历5次蜕皮后始钻出地面,爬向树枝。古人经过细心的观察,根据蝉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分把蝉为四类(有重叠):(1)蟪蛄:春末出现(huigū);(2)黑蚱蝉:夏至开始出现;(3)蛁蟟(diāoliao):暑伏中后期出现;(4)呜蜩(wū tiao):夏末暑伏时出现。

  当先民们不无惊异的发现了蝉从卵到地下蜇伏数年,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几次蜕皮,又涅槃再生,羽化而附于高枝,声震林薮……故而引起了先民们对它的关注和崇尚。再加上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各种灾害、疾病意外频发,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而祈盼长寿、追求再生就成了先民们内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追求。于是他们把蝉的生命演变过程想象成与神秘的长寿和再生相关联,期盼自己也像蝉一样能在大地回春之时“转世再生”。

  另外,蝉的生活习性也为先民所垂青,它餐风饮露,只吸食树枝的汁液不与人类争食,及至后来,人们一直把蝉作为清廉的象征。

  玉,石之美者。其质温润缜密,光泽若脂,视之在透与不透之间,古人视为上品。用玉琢制的器物或佩带、或供奉皆为神贵之器。红山文化先人以最原始的工艺手段制做的器物皆为其心目中崇敬之物,他们制做了许多精美的玉蝉来佩带和膜拜。考古发现兴隆洼文化先民把故去的大人及小孩的遗体埋在居住的屋内陆下(即居室葬)[3],把蝉的造型作为随葬品,甚至把玉蝉放在遗体口内。上述行为说明,蝉从地下复出这一习性被先人们认为是生命的轮回复生,于是争相效仿,以求重生。

3结语

  在天高地迥的红山文化地域,小小的蝉只不过是涓埃之微,然而蝉这一生奇特的生命轨迹却令先民由瞩目到钦敬。春夏秋冬,蝉都以不同的形态生活、成长、繁殖着,或长啸于树干或蜇伏于地下,最后蜕壳羽化,寄身高枝。红山先民琢磨出玉蝉加以佩带,就是基于对昆虫蝉的尊崇,而非基于对吐丝蚕的崇尚,故而“玉蝉”非“玉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石阳.文物载千秋——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精品荟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52.

[3]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J].华夏考古,2003,(1):43-5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wild cicadas in

Hongshan Culture region and the jade cicadas collected at museums

PANG Lei

(No.108 Brigade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of observing and photographing, the author found the fact that the wild cicadas existed in the Hongshan culture region; by comparing wild cicadas with jade cicadas collected at museums,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wild cicadas existed in the ancient climatic environment in Hongshan culture region, refuted the academic viewpoint that cicadas only existed in the south of the Great Wall and both sid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corrected the mistake that the jade cicadas which were unearthed and collected at museums were named jade silkworms by archaeologists. The existence of the jade cicadas in Hongshan culture illustrated the ancients worship of the cicada.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cicada; jade cicada; jade silkworm; comparative study.

 作者简介:庞雷(1965-,男,天津武清县人,地质助理工程师,摄影师,主要从事文物考古摄影及北方文化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