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元庆 编辑:李佳静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发病时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渐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有时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患者喜卧向健侧,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侧。日久患侧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多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认为发病与营卫损伤,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有关,进而提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论断。《伤寒论》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方证,《金匮要略》所述“历节”“肾着”证治对临证认识研究本病有借鉴与指导价值。就临床而言,本病与筋痹、痛痹更为近似。 (一)病因 (二)病机 坐骨神经痛依病理变化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性痛、干性痛和丛性痛。 1.根性坐骨神经痛以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及椎管内肿瘤三者最常见。椎旁压痛:腰椎椎旁压痛及叩击痛均较明显,而干性痛及丛性痛者难以出现。增加腹压则痛剧:咳嗽、喷嚏、大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使痛加剧。屈颈实验:其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脊神经根的定位症状:腰1脊神经根影响膝反射、骶1则波及跟腱反射。脑脊液:腰穿多显示椎管内脑脊液呈部分梗阻及生化异常改变。 2.干性坐骨神经痛以前多诊断为“坐骨神经炎”,以后研究发现大多由于局部粘连形成狭窄所致。以盆腔出口狭窄最为多见,其次见于梨状肌病变和骶髂关节炎。 1.风寒阻络 主证:下肢腰胯持续性钝痛,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受寒加剧,得热痛缓,活动受限,夜间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剂:葛根汤加减。 麻黄6~12g,白芍30g,炙甘草12g,桂枝15g,葛根30g,羌活9g,独活15g,炮附子9g。 加减:加制川乌、蜈蚣、乌梢蛇等。湿邪重,加薏苡仁、苍术;肾虚加杜仲、续断、狗脊、千年健等;挟瘀血,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疼痛重者,加土鳖虫、露蜂房。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麻黄。 2.寒凝脉络 主证:下肢腰胯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有冷感,舌质淡,苔白而薄腻,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剂:乌头汤合肾着汤加味。 制川乌6g,麻黄6~12g,生黄芪30g,白芍30g,甘草12g,天南星6g,生白术15~30g,桑寄生30g,乌梢蛇15g,威灵仙30g,干姜12g。 加减:寒湿重,肢体沉重,活动不利,改生白术30~45g、茯苓30g,加苍术15g、炮附子9g。 3.湿热阻络 主证:下肢腰胯痛势较剧,部位固定,肢体沉重,诸证遇热则甚,肢体活动受限,皮色不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通络。 方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 麻黄6g,杏仁12g,生薏苡仁30g,甘草9g,苍术9g,赤小豆30g,防己12g,黄柏12g,乌梢蛇20g,炒杜仲24g。 加减:腰痛,活动受限,加狗脊、独活、生白术;病久气虚络痹,加黄芪、防风。 4.瘀血阻络 主证:腰胯痛引下肢,痛势剧烈,固定不移,肢体活动受限,被动体位,舌质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苔白,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大黄蟅虫丸加减。 酒大黄3~6g,土鳖虫15g,甘草9g,桃仁12g,炒杏仁9g,赤白芍各15g,干地黄12g,制川乌6g,当归15g,桂枝9g,生白术30g,制乳香6g,制没药6g。 加减:疼痛甚者,选加威灵仙、独活、蜈蚣、全蝎;遇寒加重者,加制草乌、麻黄;病久肾虚,加杜仲、狗脊、桑寄生;便秘,重用当归,加威灵仙30g,肉苁蓉24g。 5.肾阳亏虚 主证:下肢腰胯疼痛,经久不愈,痛势趋缓,腰痛隐隐,遇劳即作或阴雨加重,精神疲惫,腰膝酸软,舌质淡或胖,边见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温养筋脉。 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24g,牡丹皮9g,桂枝12g,炮附子9g,炒杜仲24g,狗脊15g,桑寄生30g,千年健30g。 加减:疼痛较重,加黄芪、续断、细辛、露蜂房;小便淋漓不已,加桑螵蛸、莲须、补骨脂。 6.气虚络痹 主证:腰胯及下肢酸疼,疲惫乏力,病程久延,缠绵难愈,稍劳加重,大便不实,或便秘,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卫,温经通脉。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4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2g,当归15g,白术24g,天麻15g,炮附子9g,威灵仙30g,乌梢蛇30g,千年健30g。 加减:疼痛较重,加天麻、露蜂房、独活、细辛;便溏,加山药、炒薏苡仁;便秘,重用生白术30~60g,加肉苁蓉、锁阳。 周某,男,36岁,工人。2001年11月10日初诊。腰痛5年,加重伴右下肢剧痛2个月。5年前劳动中不慎扭伤腰部,此后经常腰痛,阴雨天或受寒诱发或加重,近2个月来腰痛加重,并出现自腰部向右臀部、下肢、足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弯腰、咳嗽、排便可以加重下肢的疼痛;坐位疼痛明显,不能坐沙发;并且晨起较重,起床后右腿活动不灵活,活动后疼痛可以减轻;怕冷,右下肢发凉。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沉细。体格检查:L4~5棘突右侧压痛,直腿抬高试验(+)。中医诊断:筋痹。辨证:寒湿凝滞,经脉痹阻。西医诊断:根性坐骨神经痛。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生黄芪30g,白芍24g,川乌6g,甘草9g,生麻黄9g,葛根30g,生白术30g,炮附子9g,桂枝15g。水煎服,6剂。 2001年11月17日二诊,腰腿疼痛明显缓解,可以较长时间取坐位,排便、咳嗽时疼痛程度减轻,右下肢仍发冷。饮食如故,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天南星6g,改甘草为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 2001年12月1日三诊,右下肢疼痛基本缓解,腰痛隐隐,余无所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上方去川乌,改生麻黄3g,加当归12g,6剂。 [按语]坐骨神经痛的发生,往往与腰部外伤有关,本案即是。腰部损伤,气血失和,筋脉失养,局部卫外力弱,以致寒湿邪气易于侵袭,痹阻经脉,导致腰腿放射性疼痛,治疗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乌头汤为主方,加入太阳经之葛根以散风,用生白术以逐湿治痹,附子、桂枝以增温经散寒之力。风寒外散,经脉疏通,通则不痛。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以秋冬季节更为多见,属于“痹证”“痛痹”“筋痹”“历节”“肾着”范畴。其病在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经脉。《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恰是本病之注脚。 其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就外感而言,主要责之寒邪、风寒之邪;内伤责之肾虚。而气滞、血瘀、痰浊、外伤皆为常见致病因素。病机为阳气不通,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治疗重在温通,畅利太阳经脉。临床处方常用葛根汤、麻黄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肾着汤、附子汤、肾气丸等。外感风寒以辛温发散为主,麻黄、桂枝最为常用,老年人应慎用麻黄;寒湿壅滞,则宜辛散温燥,祛寒邪除湿邪,苍白术、羌活、独活、乌头、附子为常用。“逢寒则急”,故剧痛多寒,因而,乌头、附子温散寒邪,畅通经脉,为本病止痛所常用。但乌头、附子有毒,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量增加之后,常需久煎,一般在1小时以上,或加重甘草用量以解毒;服用川乌、附子期间,尽量不要饮酒,热水浴温度不宜过高。 正虚之处,常是留邪之所。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生血,本病正虚首先责之肾虚,其次责之脾虚。肾虚补肾,金匮肾气丸可用,方中附子、桂枝于补肾之中,又能温经通阳,散寒止痛。脾虚则湿邪易于留滞,健脾常需顾除湿,白术、苍术、茯苓皆常用,《神农本草经》:“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白术需生用,且用量宜大,常需30g以上,湿盛则苍白术合用。 引发坐骨神经痛的病变颇多,临证宜先明确诊断,后随证治之,尤为吃紧。此外,注意保护,避免损伤,是减少或避免本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麗東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