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倦鸟依林 2019-08-12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海潮青年:中学地理课本中的黄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对象,故给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干旱贫瘠、生态恶化、生活艰苦,其实,这些只是黄土高原的一面;黄土高原还有另一面,你是否会想起它曾育养早期文明之曙光,华夏古文明之摇篮,除了丰富的矿产,你是否还会想起它别样风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观,你是否会回顾它从哪里来,是否会想象它到哪里去?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借助遥感技术,人们终于看到了持续数十年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换草、生态恢复等大工程取得的成果,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上升,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这变化不仅被我国的卫星捕捉到了,也被外国的卫星见证了,这些改变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所带来的效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起这片曾经育养中华古文明的黄土地。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世界上,有的文明被黄土覆盖,后人无法承袭,故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无法延续到今天;而黄土高原,不但发育了古老文明的曙光,还恩养了古文明,它是中华古文明的摇篮,只是秦汉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黄土高原的生态不复以往,现代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生态恶化多过古文明之摇篮。

单调的固有印象

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余脉的乌鞘岭、东至太行山脉西侧,南起秦岭山脉北侧、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南缘,包括了山西、陕北、陇中三高原和吕梁山地,以及渭河、汾河两大谷地,被黄土覆盖是它们的共同点,这里集中了地球上七成的黄土,是地球上最广、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高原区。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们对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如数家珍,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雪域高原让众多人向往,复杂崎岖的云贵高原成了国内旅游重地,偏远广阔的内蒙古高原也吸引人们去探奇,但到了黄土高原这里,林林总总的想象都成了比较单调的印象,印象被固化后,黄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干旱贫瘠、条件艰苦的代名词,要不是矿产资源丰富,黄土高原可能会被众人们遗忘。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单调的固有印象背后,让人们忘了这片黄土地上曾经诞生了古老的农耕文明,黄土地育养了数代人,到后来,却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区,是自然变迁,还是人为所致,要弄清这些疑惑,还得重新回顾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认知生态日益变好的黄土高原。

大碰撞的效应

地理学家们的地质研究表明,距今24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更新世,是我国黄土生成时期,故黄土高原的正式形成时间应该在距今240万年之后。但黄土高原比较特殊,它由“黄土”和“高原”合一而成,所以黄土高原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推演到数千万年前的板块碰撞也未尝不可。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距今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往北冲,之后撞上了欧亚板块,这次大碰撞,改变了亚洲的地理格局;4000万年之后,大约距今2200万年时,青藏高原已被抬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被“蒸蒸日上”的高原抵挡,亚洲内陆深处从此陷入干旱,国西北内陆地区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沙漠。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至少在1500万年前,黄土高原还是巨大的湖盆,汇聚四方水流,形成了大湖,风力把内陆地区沙尘搬运至此、水流携带周边高地的泥沙汇入湖中,湖泊越来越浅,加上两大板块碰撞也抬升了黄土高原地质,湖盆也随之被抬升;不过,大湖还在,被抬升的年轻山岭和高地,给众多生灵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因此多种动物、植物把在此繁衍生息(黄土高原下才会有如此多的矿产和化石)。

黄土从哪里来

到了新生代新近纪,地球上发生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西风带也在缓慢演进,干冷、强劲的冬季风卷起沙漠上的沙尘,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方推进,依次遇到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秦岭,但真正能阻挡沙尘的山脉只有秦岭和太行山,因此沙尘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沉积了下来,黄土高原大湖湖底积下了泥沙。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印度板块继续向欧亚板块挤,黄土高原的地质被逐渐抬升,约800万年前的新近纪中新世中期,黄土高原大湖消失,湖底的沉积物终见“天日”, 它们被冬季风搬运来、被水流夹带来,它们是黄土生成的必备沉积物,所以新一轮的演变即将在黄土高原上进行。

沉积物历经数万年的搬运堆积,在生物作用、碳酸盐化作用之下,在无数次的地球寒暖期交替和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才会形成黄土,这过程被称为黄土化,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40万年)中我国的黄土正式生成,正是这时期,地球的气候有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明显交替,新生的黄土开始在黄土高原堆积。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过程,与之前的风力和水力搬运沙尘、泥沙过程相似,被冬季风带来的内陆黄土覆盖在黄土高原也有生成的黄土上,而被季节性水流的搬运的黄土则在低洼处堆积,上百万年的日积月累,这些小小的颗粒覆盖了黄土高原既有地表上的一切,有的区域,黄土层厚度在100米以下,大部分区域为150-250米,少数区域则达到400多米。

黄土层上的地貌

黄土高原形成之后,地质运动并未消停,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垂直、断裂等两大构造运动在黄土高原上演,大部分区域被持续抬升,少部分区域则下陷,断裂下陷最明显的、面积最大的莫过于渭河和汾河谷地,这还只是黄土层上的地貌被塑造的一部分推力;黄土层上的地貌被塑造的另一部分推力,出自风、水之作,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让黄土层形成了丰富的地貌,数不清的塬、墚、峁相连成片,道不尽的沟壑纵横交错。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既有地表是平坦的区域,黄土堆积形成的地貌同样平坦开阔,这类地貌被称为塬(yuán),黄土塬的四周要么是沟谷,要么是土岭,往往能成为人类活动和农业种植区。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既有地表是起伏的丘陵,黄土堆积也呈长条状,沿既有的丘陵走向延伸,这类地貌被称为墚(liáng);此外,塬被流水切割后,会变成墚。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既有地表是一座座小山包,那么黄土堆积就呈圆锥形,这类地貌被称为峁(mǎo),峁的四周以一定坡度向下倾斜,就像肉包子;此外,墚被流水切割后,会变为峁。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由于季节性的流水的侵蚀,黄土层被切割会出现长条状的凹陷地带,或者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凹陷地带,深度比较浅的被称为沟,比较深的被称为壑,沟壑的最底部是离地下水位最近的地方,有些沟壑有水源。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千沟万壑

古老文明的摇篮

距今约160万年前,早期人类出现在黄土高原上;距今约7000年-5000年前,黄土高原上布满人类足迹,仰韶文化在这里发展了起来,根据考古挖掘成果可知,仰韶文化的遗迹遍布黄土高原,其范围基本与黄土高原相当,说明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中心之一。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刨根问底,这一切得益于当时黄土高原的宜居环境,有了宜居的生存空间,才能孕育出古老的文明曙光。黄土地上,黍、稷、大麦、小麦可以恣意生长,支撑古人创造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中华人文始祖的称号也染上了土地的颜色,人称黄帝,这片黄土地由此成了中华古文明的摇篮。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曾经丛林密布、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因为黄土的固有特性,农业生产要便利许多,被称为农耕鼻祖的后稷善种谷物稼穑,传说就在黄土高原上的漆水河畔教民耕种。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诗经》中的黄土高原,虽然传统农耕技术较为先进,但耕种面积很少,森林面积还比较大,可听闻鹿鸣之声,也可目睹虎豹等野兽之形,而秦汉之后这些景象越来越少,直到消失不见。

兴、亡,高原皆苦

大一统王朝时,需要大量的木材兴建宫殿、工程和居室,位于农耕与游牧地带的黄土高原需要更多的人屯守边防,粮食需求量增加促使人们开垦更多的田地,特别是秦汉隋唐等以关中为绝对中心的王朝,向黄土高原的索取超出了其可承受限度。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当朝代更迭,战乱和割据频现,黄土高原会成为战争前线,高原上的草木被摧残,游牧族群南下,这里变牧场,农耕族群北上,这里边田地,而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根本支撑不了像西欧那样轮作的耕作方式。到头来,如唐时的“广长几千里,皆流沙”,如明时的“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不通货贿,一切草粮仰给腹里矣”,如清时的“城中无泉,山中无薪,颇有水火不足之虑”。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追溯黄土高原的形成,根本不用想象黄土层没有植被覆盖的后果,没有植被掩护,疏松的黄土对水流毫无招架之力,遇到暴雨,黄土也来不及吸纳水分,大塬变小塬,小塬变墚、峁,千沟万壑进一步加重,加上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一石水、六斗泥”无法避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条件艰苦不可避免,故在地理课本中,黄土高原只能成为被治理的对象。

黄土高原到哪里去

“广种薄收,薄收广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曾经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写照,人们交通难、收成难、吃水难、发展难,终于,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黄土高原随之进入了治理期;十几年来,黄土高原从水土流失到绿色新生,变化都显现在人们面前。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鱼鳞坑

多次的尝试,不同层面的举措,黄土高原的生态已经进入恢复期。保塬、护坡、固沟等治理措施已经被广泛实施,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鱼鳞坑"植树育林最广为人知。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先在山坡上挖掘半圆型或月芽型的土坑,土坑的水平排列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而且有一定蓄水容量,下雨时坑内蓄水,然后在坑内植树,如果从上方看这工程就像鱼鳞片,故名"鱼鳞坑"植树育林,这是黄土高原上植树育林的好方法。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靖边波浪谷

黄土高原不仅是矿产资源丰富、干旱贫瘠的黄土覆盖区,这里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窑洞、古村落、安塞腰鼓、红色旅游;黄土高原还有丰富的地貌资源,壶口瀑布自不必说,未众所周知的景观还不少。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雨岔大峡谷

中生代侏罗纪的红砂岩,在风力、水力和时间的塑造下,成了陕西靖边县波浪谷;亿万年前因强烈地震形成的大裂缝,历经数百万年的雨水冲刷,成了陕西甘泉县雨岔大峡谷。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苦水丹霞

红色砂砾岩在风化和流水侵蚀下,成了甘肃永登县苦水丹霞;新近纪上新世被抬升的砂砾岩,在河床下切、重力坍塌、风化雨蚀的打造下,成了甘肃景泰县黄河石林。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黄河石林

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泥土相互叠压的土质“石板”,在数百万年的风吹雨打下,成了山西大同土林。

中华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黄土高原的治理非一日之功,这项浩大的“工程”将落到数代人的肩上,它将在数代人的双手之上变为现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土向绿色转变,生态日益见好,人们不再被困于塬墚峁和沟壑之中,苦难消失殆尽,才是黄土高原应有的走向,山青水绿的样子才是黄土高原最好的归宿。

参考资料:

  •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青藏高原隆升》,作者:吴锡浩、安芷生

  •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整治对策》,作者:朱显谟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史念海

  •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作者:苏秉琦

  • 《黄土高原农业耕作历史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作者:李勇、田积莹、朱显谟

  •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作者:史念海

  • 《黄土高原 帝国舞台的中央》,作者:吴曦

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