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嘀嗒文学课邀请了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卓越大语文产品研发负责人赵卫平校长,来给家长们分享“小学生如何打好语文基础”的主题讲座,大家反响热烈。 在讲座结束之后,家长们在微信群里连连发问,讨论热烈。嘀嗒老师注意到,“名著精读”这个话题不断地被cue到。 ·儿子不喜欢阅读,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 ·学校老师要求读四大名著,买什么版本? ·五年级的孩子读原著,会不会吃力? ·孩子读完《三国演义》,却不愿意做笔记,怎么办? ·孩子花很多时间在听书音频上,值不值得? 这众多的问题,本质上一个词就可以总结——“整本书阅读”。 这个概念在2017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正式提出,而课程改革不仅直接影响高中语文,又间接影响初中、小学语文,使得孩子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为什么提倡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有什么好处? 传统的语文课堂,将原本有趣的名著“大卸八块”,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孩子容易记忆,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度却被伤害了。而整本阅读,孩子对故事的整体性、理解度和个人思考都会大大提高,更符合阅读的意义。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谈过以下观点:“读惯了单篇短章,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看到许多东西,却一样也没看清楚。而读整本的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阅读能力可以真正培养。” 阅读对语文很重要,但是阅读又是一个积累的活。家长们有时就很苦恼:“道理我都懂,但是方法论真的不知道……” 以四大名著为例,嘀嗒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小学生名著精读的“三大误区”和“三个阶段”,仅供分享、参考。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有几个误区是家长们会经常碰到的。 误区1:名著只读一遍。 有家长后台留言,给孩子买了四大名著来读,耐心陪着读了一个学期,读完问孩子什么感觉,孩子说——没感觉,她那个气啊。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能长时间的多读、重复读。而且四大名著都是长篇小说,孩子第一遍看是很浅的吸收,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都会给孩子不同的体验。不用担心她觉得枯燥,爱读几遍读几遍。 误区2:直接阅读原著。 有家长觉得阅读要“正版”,对于给孩子买青少年版、白话版、注释版存疑,认为买原著才是最正统的。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其他版本都是有所改编。 但是原著的古文,是小学生(至少低年级学生)的一个坎。如果都看不懂、听不懂,还有意义吗?孩子的接受度才是首要考虑的。 而且,名著的翻译版不会对主要情节改动,小学读简易版,中学还可以继续读原著,这不冲突。 误区3:阅读是孩子的事。 四大名著是长篇小说,从内容复杂度来说,是11岁以上孩子才能完成单独阅读。所以在整个小学阶段(至少六年级以前),深度阅读一定离不开家长的陪读。 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培养起自主阅读的能力,需要家长做一定的指导。 究竟多大的孩子适合读四大名著?又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名著? 从孩子心智发展来说,一般11、12岁左右就能读原著(文言文版)。但是,能读≠能把原文看透。若孩子不排斥,可以提早接触,只是根据不同年龄段,要注意版本和角度的问题。 【1-2年级阶段:绘本阅读,形成故事概念和阅读兴趣。】 这个年级段的学生,处于识字学词阶段,适合看绘本类的四大名著,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篇章的故事最佳。以色彩鲜艳的连环画为主,配上少量的台词或文本,由家长读给孩子听。 指导技巧:家长除了朗读绘本,还需要给孩子设问题,让孩子边看边培养思考习惯。比如讲到《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可以指着化身问孩子:“这三个化身能不能看出是同一个人阿?为什么只有孙悟空能看透她?为什么唐僧生气了?”让孩子对故事情节更加深刻。 阅读效果:孩子能对名著中的代表人物有印象,能说出这些人物的一些形容词,对故事有一定印象。比如对诸葛亮,孩子记得他很聪明,随身带着一把鹅毛扇,被别人三次请出山,就行了。 【3-4年级阶段:青少年版/无障碍版阅读(现代白话文),能记忆古诗情节和复述。】 这个年级段的学生,开始学文章片段,适合看现代白话文的四大名著,配上插画最佳。这里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家长读一段,孩子读一段。 指导技巧:针对经典情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梳理线索。比如《林冲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可以和孩子梳理故事节点,写出“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这几步,以及林冲的情感变化“吃惊→愤怒→绝望”。 阅读效果:孩子能完整复述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和事件,表达自己对人物的喜爱偏好。比如孩子能讲出武松打虎的完整故事,记得最经典的台词,认为武松的厉害在于勇,就很棒了。 【5-6年级阶段:注释版/原著阅读(古白话文),能多角度解读情节与人物。】 这个年级段的学生,能够流畅阅读长篇文章,而且开始形成是非观。适合看搭配字词注释的,基础好的直接看原著也没问题。家长可以选择听孩子读,也能让他自己默读。 指导技巧:针对一些复杂的大事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发问,提出他的兴趣点/困惑点。比如对经典人物,交流他的性格、是非等。比如《红楼梦》的贾府人物关系,陪孩子画一幅人物关系图。 阅读效果:孩子能多角度解读情节与人物,对人物不再像之前是片面的好/坏评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角度。对于整本书,脑子里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