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 郑小飞 记 者 陈晓琨 通讯员 张灿城 老人成运动损伤“新军” 随着“运动有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老年人都会积极参加运动,但由于参加体育活动时的科学性还不够,运动损伤的情况仍无法避免。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郑小飞指出,与5年前相比,中老年人运动损伤明显增多,占门诊量近四成,“专家门诊每次都会有至少3位运动损伤的中老年人,年纪多在50~70岁之间。 “以前老年人退休后多数会选择在家带孙、做饭。但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丰富老年生活,而户外运动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郑小飞表示,老年人本身韧带肌腱组织弹性变差、关节活动范围小,再加上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如果运动时不注意,很容易受伤。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就是肩部和膝部,其次是脚踝、肘关节。如网球肘、肩袖损伤、膝周肌腱损伤、软骨损伤、韧带撕裂等,都是临床发病率极高的运动损伤类疾病。 运动要注意劳逸结合 运动得当不但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从运动中受益,同时也能减少运动损伤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 《健康中国行动》指出,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再者,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而对于特殊人群,如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则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运动前,需了解清楚自身的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谨记损伤的细微“线索” 运动健身讲求持之以恒,但过度运动则容易造成损伤。郑小飞表示,尽管很多老人试图忍耐运动损伤所带来的疼痛,希望疼痛能够日渐减少,这种做法会导致“小问题”变成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 一般来讲,运动损伤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现出来,但在它影响到人的活动或疼痛已经难以忍受之前,通常会被忽视。其实,不少看似细微的“线索”,往往提示着运动损伤已经悄然而至。 郑小飞提醒,“以肩部为例,当你在书桌上移动电脑鼠标时感到很困难;或是抬手把生活用品放在高架子上时会产生疼痛感;在扔东西或者打羽毛球杀球之后听到自己的肩部发出‘啪’的声音;以及伸手进入后侧口袋拿钱包时感到不舒服的话,就要尽早求医了。只有经专科医生进行诊治及纠正相关的不良运动习惯,才能将运动损伤的伤害尽量减低。” 链接 预防损伤 认清十二“该不该” 正所谓“一分预防比十分治疗更有价值”,为了预防损伤的发生,郑小飞特别针对日常生活细节,提出以下“不该做十二,该做十二”原则。 不该做的十二件事 1.不要重复倒下并让肩部反向超前; 2.不要长时间在手臂过顶的姿势下工作; 3.不要举太重的物品; 4.当手臂向外打开时不要让手部超出视线; 5.捡东西的时候不要向前或者向后太远; 6.不要超过15~20分钟都不休息肩膀; 7.不要压着患侧睡觉; 8.不要把包带或者其他重物挂在患侧; 9.阅读或者看电视的时候不要用患侧支撑身体; 10.不要靠在车门窗户的平台休息; 11.不要经常把包背在肩上,以免造成受力不均; 12.不经常参与运动的人不要突然过度运动,需要做好热身后再活动。 该做的十二件事 1.分离和减轻负荷; 2.抓举重物时要靠近身体; 3.在任何重复性的运动时要经常进行休息; 4.正躺或侧躺时应压着健侧肩部,并在手臂和身体之间垫一个枕头; 5.带一个腰包,以适时减轻肩部的负担; 6.扫地或者使用吸尘器,通过移动脚步来移动整个身体保持手臂收在身体两侧。小步走并且保持后背挺直; 7.使用便宜的“够物器”或者抓取设备(如晾衣杆)来保护肩部; 8.练习良好的坐姿; 9.重新布置工作及生活的场所,减少肩关节受损的机会; 10.交替使用手臂来背公文包或手提包; 11.密切注意头部和上背部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动作,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 12.确保坐在书桌旁或者工位时,没有给手臂造成过多的负荷。 更多全民健身日内容详见1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