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 何某,女,70岁,反复肠梗阻、长期便秘三年余。 2016年3月初次发作肠梗阻,经腹部CT、肠镜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降结肠梗阻,经医院灌肠治疗后出院。出院后,长期便秘,肠梗阻平均三个月发作一次,均是去医院灌肠治疗,2018年于上海某医院做肠道菌群移植后,仍便秘,长期服用果胶等药物,效果不明显,几乎每天清水灌肠,方可排出少量大便。 既往检查如下: 首诊:望诊可见腹部胀满及肠型(中腹部有弧形隆起,长度约在两肋之间),触之坚硬,闻诊肠鸣音亢进,不能进食,恶心欲吐,停止排便、排气二日。四肢关节疼痛,血压高,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 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脉象:三部脉沉迟涩 诊断及辨证: 诊断:横结肠梗阻 处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9 甘草6 麻黄6 细辛3 医 二诊: 服上方3剂后,肠型消失,肠鸣音亢进转为正常,大便排出,矢气排出频繁,恶心呕吐消失。 处方: 桂枝12 甘草9 麻黄9 细辛6 制附子12 生姜12 红枣8枚 3剂 医 三诊: 服上方期间,无不适,大便可排出,但量少,呈球状。 脉象:左>右,三部浮弦而涩 舌象:舌淡苔嫩略燥 辨证: 处方: 四逆散 麻子仁丸 柴胡12 白芍30 炒枳实15 炙甘草12 麻子仁30 杏仁10 酒大黄10 厚朴15 蜂蜜一勺,与药材同煎。 7剂 医 四诊: 服上方后,大便量多,无腹痛,患者自2016年患肠梗阻,长期便秘,四处求医,试遍各种疗法,始终不能正常的排出大便,三年顽疾,终于见到曙光,心情愉悦。 脉象转为和缓,舌苔转润 以四逆散 麻子仁丸做水丸,调理善后。 回访: 后续2个月回访排便通畅,肠梗阻未再复发。 分析 金匮要略条文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医师 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