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睛干涩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wangming72 2019-08-12

2017-06-18 22:14


西医病名:

眼干燥症为一症状学名称。正常情况下结膜的润泽和光滑表面,靠泪腺,副泪腺分泌的泪液的滋润,和结膜组织本身粘液的分泌。当由于全身病或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使滋润结构破坏时,则出现结膜干燥现象。其特点为结膜失去正常润泽性,变为干燥与混浊。

中医认识:

眼干燥症属于中医学“神水将枯”证,又称“神气枯瘁”。《眼科大全》谓本病:“目珠外,神水枯涩而不润泽”,“睛不清而珠不莹润”。道出了本病的特点。

西医病因:

1.上皮性结膜干燥症:本病是全身性营养紊乱,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表现。 病因: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或胃肠道吸收功能不良,以致维生素A不能被充分吸收与有效利用;或由于消耗性疾病将维生素A过度消耗等均可造成维生素A缺乏。

2.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病因:引起这类结膜干燥的原因有:

①当结膜上皮细胞层和结膜下组织因病变而被破坏,如严重的沙眼瘢痕、白喉性结膜炎、结膜天疱疮、结膜化学伤或热烧伤、X线照射后,由于广泛瘢疤形成,使泪腺导管被瘢痕所阻,副泪腺及结膜杯状细胞被破坏,以至泪液和粘液不能湿润眼球。

②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眼睑闭合不全使角膜和结膜长期暴露也可发生干燥。

3.干燥性结膜角膜炎 病因:与自身免疫机理失调有关,好发于闭经期前后妇女。

中医病机:

病机多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不足,精气不能上承,目失所养;或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耗灼津液;或椒疮邪毒久郁,客于眼络,窍道瘀阻,泪液减少,因失濡润而致。

病理改变:早期结膜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呈玻璃样变,有时可见色素沉着,后来上皮细胞变平增厚,细胞核消失,呈角化改变。

中医诊断:

本病虚证多见。如患椒疮后而眼干涩,泪液减少者,为椒疮邪毒瘀滞;如眼干夜盲,羞明眨眼,伴脾虚症状者,多为脾胃虚弱;如眼干灼热,伴阴虚证者,则为阴虚内热,虚火上炎。

1.椒疮邪毒瘀滞

证候;椒疮后期,眼干涩少泪,畏光刺痛黑睛生翳,目珠无华,舌红少苔,脉数。

辨析:

①辨证:以椒疮病史,眼干少泪,黑睛生翳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椒疮邪毒久瘀,窍道闭阻,泪液分泌减少,目失濡润,故眼干涩少泪,畏光刺痛,黑睛生翳,目珠无华。舌脉之象为内热之征。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证候:双眼干涩,目珠无华,夜盲,羞明眨眼,或黑睛旁有泡沫状物,甚至黑睛受累,呈灰白色,伴神疲乏力,腹胀便溏,形体瘦弱,舌淡,脉弱。

辨析:

①辨证:以眼干夜盲、目珠无华及脾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奉养,则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眼干夜盲,目珠无华,甚至黑晴受累;舌淡脉弱亦为脾虚之征。

3.虚火上炎

证候:眼干灼热,怕光,目睛无华,兼见形体消瘦,口鼻干燥,午后潮热,大便干燥,舌红,脉细数。

辨析:

①辨证:以眼干灼热,兼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阴虚内热,消灼津液,虚火上炎,则眼干灼热;目失所养则目睛无华;形体消瘦,潮热便秘,舌脉之象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本病虚多实少,治疗上以补虚为主。可给予养阴清热,健养脾胃等治疗。辨证选方如下:

1.椒疮邪毒瘀滞

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甘露饮(《陶氏小儿方论》)加减。生地9g,熟地9g,石斜9g,天冬12g,麦冬12g,黄芩9g,茵陈9g,枳壳9g,枇杷叶24g,甘草6g。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治法:健脾和胃,补养气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加减。当归12g,白芍12g,熟地15g,党参15g,白术12g,云苓12g,炙甘草6g,肉桂6g,五味子6g,远志6g,陈皮12g,生姜10g,大枣5枚,黄芪15g。

3.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熟地15g,当归12g,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12g,泽泻12g,天冬12g,寸冬12g,石斛12g,甘草3g。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服1丸,每日3次。本方补中益气升阳,用于本病脾虚气陷证。

2.蚕砂六君子丸,每服6g,每日3次。本方补中益气,理气和胃,用于本病脾胃虚弱证。

3.杞菊地黄丸,每服1丸,每日2次。本方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者。

针灸:

先刺攒竹、承位、迎香,待目微生眵泪时,再刺少泽、后谿、阳谿等穴。隔日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