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怀东:文学教育的纠偏和文本解读的典范

 許學仁 2019-08-12

文为吴怀东教授在《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研讨会上的发言。

吴怀东教授在发言


敬爱的刘老师好!各位专家、各位师友好!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会议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唐诗的研究者,也是一个回母校接受老师的再教育的学生,所以,我想说的内容就包括两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个是感恩。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的教导。我在安徽师大前前后后学习了很多年,1983年进入这儿念本科,2005年2007年又回来跟余老师做博士后研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机会听到刘老师讲课。老师的讲座,我只听过几次,不过,老师的书,包括这次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我都认真沐手拜读。我主要是直接跟余老师学习,本科的古代文学课程(唐宋部分)就是余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年。刚才刘老师讲到余老师和刘老师的个人关系,我当年到北大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袁行霈先生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刘老师到安徽,找到一个最好的学术搭档,就是余恕诚教授。”余老师也多次跟我说到,他和刘老师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我不知道刘老师是否听余老师说过,但是,余老师跟我是这么说的。所以,我回到母校,非常感恩老师的教导。余老师如今已归道山,我很怀念余老师。后来我本科毕业之后考北大研究生,其实也是受到刘老师的影响,刘老师是北大出身的,所以余老师说要考研嘛,应该到北京去念,那是一个学术中心,资源很丰富,所以我后来到北大去念的硕士。当然,自己虽然进了北大,虽然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不过,学得不好,我很惭愧,但是,我认为老师给我指引的道路、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一直特别感念老师。
我要说的第二个,就是上午各位校外的著名专家和刚才几位师兄、学长对刘老师学术成就的评价、对刘老师这部《唐诗选注评鉴》的评价。我想以我的目前的水平或者今后的水平,都不足以对老师的学术成果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但是,从我个人近年研究、思考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他专家说的很多观点,比如说选本的问题、经典化的问题等,都很深刻,我都很同意,我就不再重复,我这里说三点个人的感受,也就是这部大书给我的几点启发。
第一点,刘老师这本《唐诗选注评鉴》对我们当下的中国文学史教育有很好的启迪。当下的文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大学课程里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平行的,其实这是有问题的。中国古代就没有文学史这一个课程或知识领域(虽然古代“诗文评”中包含这种思想),“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从西方引进高等教育这种现代教育模式之后才成立的一个学科。这个学科其实脱离了文学作品,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中文系的老师教文学史教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具体作品的理解就出问题,很多人对文学作品其实缺少一种鉴赏力。文学史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历史、作家的历史,但是,最后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作品的历史。我觉得谈文学史,如果没有作品,没有对作品的准确理解,文学史的研究是比较空洞的。我们这些年的文学史研究也比较重视文学的外部研究,比如与政治、军事、思想、学术、流派、民族关系、地域文化、物质生活等因素的关系,却不太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和研究——作为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些年不是没有人做作品鉴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唐诗鉴赏辞典》(其中刘老师、余老师以及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周啸天学长撰稿最多)出来,引发了鉴赏热,但是,后出的很多鉴赏书,与《唐诗鉴赏辞典》质量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的所谓鉴赏其实只是作品的串讲,根本谈不上鉴赏。所以,刘老师不顾80多岁的高龄,以一己之力,能做出这一部大书出来,对近三百年的唐诗做一个总体的精选并进行深入的鉴赏,我想此举对我们当下的中国文学史教育和文学史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也是一个很好的纠偏。刘老师的这部大书,不但有助于唐诗的普及,而且从学院的文学史教育改革来说,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我想刘老师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刘老师的北大出身有关系。我在北大念书的时候见过林庚先生,但是,他已是耄耋之年,不给学生上课了。我念书的时候,袁行霈老师在日本、新加坡,也没机会听他上课,但是陈贻焮先生的课、葛晓音老师的课,包括我当时的导师孙静老师的课我都认真听过,我觉得老师们都有一流的作品鉴赏力,我觉得这是北大的一个很好的传统。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以及著名的《唐诗综论》,我都认真研读过,他当然读了很多书,但是,他在写书作文时并没有将他阅读的文献都引进书、文之中,故作高深,与此同时,他还凭诗人的直觉,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发展脉络做一个综合把握,认识非常深刻到位。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提到李白的布衣情结,在座的詹福瑞教授做过更细致深刻的发挥。刘老师作为林庚先生的研究生,刘老师实际上是把北大的传统带到我们这儿来,对我们的学习、研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第二点,研读具体作品的方法问题。刘老师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经常将诗歌神秘化、技术化、抽象化、形式化。其实,刘老师这部大书的“前言”里讲的很清楚、很简单、很通俗。没有诗化的生活就不会有诗,所以唐诗之所以好,它是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的。我记得当年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余老师给我们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讲得让我特别感动,后来我在北大面试,袁老师说你讲余老师讲得好,你给我重现一下?我当时老实承认重现不了那种感觉。我现在才逐渐明白,余老师讲那首诗特别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发掘了诗中的人情。所以,诗其实就是生活、就是人情。如果一个人对人情、对生活缺少一种感知的话,把它形式化、抽象化、空洞化、神秘化,都不是真正具有诗心、诗情。我觉得刘老师这本书对三百年唐诗解读得如此深刻、如此令我们感动,根本上就是将诗歌中的人情解释得非常透彻。
第三点,刘老师的大书善于从个别到一般总结理论。程千帆先生曾经在八十年代提出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就是“我们既要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也要研究古代文学中的理论”。刘老师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文学中的理论。他讲杜甫的《石壕吏》,我觉得刘老师归纳得很好,第一个就是选材的典型性,第二个是情节的提炼和剪裁。这就是一个理论水平和眼力的问题。上面我说到,文学就是人情,就是感受和感动,这并不是否定其中存在一般的理论和普遍的规律。好的作品、好的文学,它们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所以,刘老师就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其实这个话题可以更多地发挥。鉴赏学的问题是一个诠释学的问题,可是我们现在谈文学的鉴赏往往就是我喜欢这样我就这样发挥,其实真正的赏析不是这样的。作者的意思、原作的好处应该是它本身固定的,而不是读者随意发挥出来的,我们在一定的情景里边可以体验它的好处,但这不代表我的体验就是作者的体验。所以,我认为刘老师这本书里面有一种作品解读范式,有一种理论在里边,就是鉴赏学的理论问题,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办法来归纳、总结,我只是有点感觉。
我就说这些,请刘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吴怀东,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审定。

编辑:相   文

范夏勋

审核:韩震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