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观者》经典摘录

 海阔天空7815 2019-08-12

《旁观者》并非德鲁克本人的自传,在这本书里,德鲁克希望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记录,来呈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以下内容摘自彼得.德鲁克《旁观者》中文译本(廖月娟译)


——引言——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哪怕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我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

我总是喜欢以一些人物为例来阐释,因为“人”比“概念”来得有趣多了。

“社会科学”是无法传达出一个社会的内涵、风味以及现实的,正如光靠度量衡是无法说清一个人的长相与举止;同理,一张彩色照片拍得再好,也无法传达夏日亲身徜徉在绿色山丘的感觉。只有“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

“我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我老实回答,“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那一群人。”就在那萧瑟的11月天,我发现自己是个旁观者。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我们这种人天生如此,而非后天刻意培养出来的。

“如果要做个特立独行的人,一定要有技巧,而且要很小心。”

——老奶奶与20世纪——

古拉丁文有句话说:即使是神,和傻子交手也是白费功夫。

她(奶奶)懂得:如果身处一个身份证明比人本身还要来得重要的时代,证明文件就要越多越好,而且在货币受到政府的控制之下,所持的身份证明文件还会影响到汇率。

“想想看吧!只有我们的宝贝奶奶会这么说。高龄七十几岁的她,居然还担心和一个年轻人同车会给他带来”绯闻“的困扰!”

他们技艺娴熟,而且也是负责任的公会分子。他们的世界很小,但是自成一格、团结一致,而且敬业、自重,虽无财富可言,但都懂得中庸和节制。

(奶奶的口头禅)“我只是个笨老太婆。”这句话正呼应那个时代工匠的自我限制——他们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阶级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并做好自己的本行。

——赫姆和吉妮亚——

“在处理统计数字时要记住:绝对不要相信这些数字。不管知不知道这些数据是谁提供的,都要怀疑其可靠性。”

她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过,如果她本人不在意的话,也没什么关系。

就像所有的激进分子一般,她也是古爱尔兰定义中的“爱好和平者”:先把对手打倒再说,然后才愿意好好地听人解释。

“吉妮亚到底是怎么说服您的?”——“你应该很了解她。她不是说服我,而是‘命令’我去的。”

吉妮亚办事时,总是直接找最高负责人,不管认不认识。然而,除非知道要做什么,否则她绝不会打电话过去。她的至理名言就是:“不要问一个人该怎么办,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如果这么做不行,或是有更好的方法,那人自然会回来告诉你。但是,你不告诉他们怎么做的话,他们就什么也不做,只会‘研究研究’而已。”

吉妮亚不会求助于人,她只是借着“施惠于人”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如何解决难缠的问题。

“您不是为了某件事担心吗?我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这是她的开场白;

“能帮您处理好这件事,我实在太高兴了。”——这是她的结束语。

她不讲笑话,不说故事,只是下令,就有本事让三年级的学童着了迷一般练习乘法表。她说:“你可以做得更好。”或是,“你必须在7的倍数上多多加油。”

她更是个不甚敏感的人,但是,这种迟钝却是一种很大的力量,任何的嘲弄和批评都伤不了她。纵使面临令人困窘的情况,羞得让人想在地上找个洞钻进去,吉妮亚还是无动于衷,她是个从不害羞的人。她的反应十分简单:“下一步该做什么?”

——怀恩师——

学期一开始,她已经告诉过我,因为我的阅读和拼字本来就不错,因此她不会再称赞我这两方面的表现。她果然说到做到,顶多只是说:“很好。”或是,“比上星期又进步了一点。”然而,若是我们没有改进或增强该加油的部分,特别是本来就有潜力的部分,她就像复仇天使般紧盯着我们。第一天上课,她就记住了5个小朋友的名字和特色,一周之内,每个学童的长处,她都了如指掌了。

“他唯一该学会的,还是学不会。何必浪费一年的时间,就为了学好写字?何况,他再怎么学也写不好。我知道他现在进中学还太早,但是他在其他科目上的表现都在水准以上。”

我了解到——至少我自己不是在错误中才能有所体会,我必须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

德国犹太哲学家布伯在一本早期的著作中提到一位1世纪犹太智者的哲言:”上帝造出来的人都会犯下各式各样的错误。不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对的。”

有一件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那就是学生总是可以辨认出老师的好坏。有的只是二流老师,但是舌灿莲花,机智幽默;有些则是颇负盛名的学者,但不算是特别好的老师。但学生总可以识别出一流老师,如果学生谈到上某位老师的课:“我们学到很多。”这样的话可以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才是好老师。

“教学得力的因素何在”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从未看过做法完全相同的两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一个老师成为一流的方法,似乎对另一个老师来说完全没用。

有些老师是不用语言的,有些老师则说个不停;有的老师比较会教高深的课程,有的老师则较适合教初学者;有些老师比较会上大班课,有些则在一对一教学时,效果更好;还有的老师是用书写的方式教学,而不是口语。

研究学问与教学或是技巧与教学之间也没有关联。“名师”不一定会教出一流的徒弟,“平庸”的老师手下也不乏“高徒”。

教学就像是一种天赋,是个人特质,与技巧和练习无关。

还有一种老师擅长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他们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程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弱点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长处时,不至于受到弱点的牵制。除此之外,他们还使学生从自己的表现中得到相当的回馈,进而培养自律、自我引导的能力。这样的老师多半会鼓励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但是他们也不会滥用赞美的言辞,以免失去刺激的效果。他们认为该给学生的主要奖励就是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并没有“教”学生,而是为学生设计出学习的方法。因为总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几乎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对真正的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或是懒学生之别,只有好老师和差劲的老师之分。

——真假弗洛伊德——

千真万确的是:没有人忽略弗洛伊德。大家都很郑重地讨论他,然后决定加以排拒。

不管精神分析是否是真正的科学,弗洛伊德还是伟大的艺术家。也许,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德语散文作家——他所写的,是那么清晰、简明与精确,如不可言传的上乘诗作。在没有特别指明患者为谁的病史记录中,他以两段文字就把一个人的全貌勾勒出来,比许多长篇小说,还要高明。他所创造的语汇,都是伟大的“诗的想象。”

在弗洛伊德留下的文献中,主题经常是性焦虑、性挫折和性功能的失调。但是有一种精神官能症却是19世纪末的维也纳未曾记录过的,那就是:金钱引起的精神官能症。在弗洛伊德的时代,维也纳受到压抑的念头并不是性,而是金钱。金钱主导一切,但也是一般人避讳不谈的。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一个经济飞快成长的社会,都有这种现象。这也可被称为:“穷人精神官能症”,主要表现为常常害怕有一天会身无分文,老是担心赚得不够,不能达到社会、家人甚至邻人对自己的期待。

——伯爵与女伶——

“在法律哲学里最难的问题是什么?”——“解释刑罚的理论基础。”

“我不能面对这个事实:年轻时结交的密友和有着共同梦想的同志都不在人间了,因此这个机会才轮到我。”(伯爵语)

直到几年后,我年长一点,约是在20岁出头时,才有所体会。那时的我,是一家大报的资深编辑。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个职位,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比我年长一代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了。在我20岁的时候,周遭没有30多岁的人——他们都躺在弗兰德斯、凡尔登、俄国前线,或是依颂佐的军官墓地了。

——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我读的历史越多,就越相信,天才型的外交大臣对国家是场灾难。

一个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后进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伟人”与“领导人”,他并不是靠所谓的“领导魅力”来领导的,而是靠苦干和奉献来领导的,他不会大权一把抓,而是以建立团队为目的,且治理事务是靠着正直,而非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人不狡黠,简单而诚实。

——怪兽与绵羊——

最大的罪恶或许是20世纪的漠然——这位学者既不杀人,也没说谎,但却拒绝做时代的见证。用古福音书的话来说,“在主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时候,竟然视若无睹。

——英国最后一个异议分子——

对总是不信任政治和政客的年轻人与知识分子而言,布雷斯福德代表着风骨、独立与无私。他支持共产主义,要比最好的、经费最为充裕的宣传活动强过好几倍。

——荒野上的先知——

只有像他们这样一心一意地追求,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样,或许生活多彩,却白白浪费青春。我们的兴趣太多,心有旁鹭。我后来领悟到:要有所成就,必须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

——斯隆的专业风采——

大量生产就不能制造出高品质的车子,这点在德雷斯塔特看来,简直是没有道理。他说:“品质是设计、工具、检查和服务的问题。追求高品质不一定得放弃效率。”于是,他把更多的钱花在(对凯迪拉克的)设计、工具、质量管理和服务上,但是在生产上却不曾比低价位的雪佛兰多花一分钱。

“我们不是只雇用一个人90天,而是要用他30年。在这30年当中,如果这个人自爱,注重工具,敬重同僚,一定可以符合工作要求的。”(德雷斯塔特语)

“只要通用还在,只要我当家,一定会保留工作给一个有责任感、主动、有勇气和想象力的人。你现在担心的是凯迪拉克的未来,我担心的则是你在通用的前途。”(斯隆对德雷斯塔特所言)

“我不得不先把话讲清楚,希望你不至于泄露本公司主管会议讨论的机密事项,毕竟你的重点该放在我们运作的情形,而非决策的结果。还有,你只要告诉我,你认为什么是对的,而不要管“谁”才是对的。”(斯隆对德鲁克言)

“要是用错人,决策无异于在水面上写字。落实决策的,正是这些基层员工。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用人问题上,没有所谓最好的裁判,只有能做好人事决策的人,和不能做好人事决策的人;前者是长时间换来的,后者则是事发后再来慢慢后悔。还有,用人的第一个定律就是那句老话:‘别让现任者指定继承人,否则你得到的将只是二等复制品。’”(斯隆语)

“你们说的这位史密斯先生的记录可真是辉煌灿烂,但是,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碰上这么多的危机,之后又处理得这么天衣无缝?你们都认为乔治先生有很多不行的地方,那么,他是怎么达到今天的成就的?他到底有何能耐?难道他不是一直都在努力表现吗?”(斯隆语)

“如果一个决策的层次高到要我亲自参与的话,那我必须多花一点时间。要是不值得这么做,我自会把问题丢回去。”(斯隆语)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经济大萧条之下的美国所强调的虽是不拘礼节,但是真正的特色却是愿意互相帮助,并给别人一个机会。大萧条的“幸存者”,正如在“天灾”中劫后余生的人,对自己的存活感到不可思议而开怀大笑。

翻开美国历史,不管哪一个时期都有暴力和苦痛,但是经济大萧条却造就美国社区意识的抬头,强调共享的价值、生命的喜悦和共同的希望——这就是不屈不挠的幸存者对“天灾”的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