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 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也称不安腿综合征,为神经系统较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常以夜间或静息状态下发生和加重,以单侧或双侧腿部出现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如蚁行感、紧箍感、蠕动感、酸痛感、瘙痒感、灼热感、触电感、疼痛感等异常感觉,少数患者上肢也可出现症状。反复活动或伸屈肢体、来回行走、揉捏敲打等可减轻症状。本病因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常并发抑郁症和呈现焦虑状态,临床上由于早期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或并发其他疾病极易误诊。孙申田教授一直致力于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尤其在治疗各类神经系统疑难杂病中运用自如,现将孙申田教授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经验特色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不宁腿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病因未明,部分与遗传有关。继发性常与营养缺乏(如缺铁性贫血、VB12和叶酸缺乏等)、慢性肾衰、糖尿病、帕金森病、风湿性疾病、妊娠、下肢周围血管病和酒精药物等有关。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而引起多巴胺能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与脊髓上位神经元抑制功能异常、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相关。 中医对本病并未找到明确病名记载,按症状来看明代薛己在《内科摘要》中的表述“夜间少寐,足内酸热 若酿久不寐,腿内亦然,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二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与本病发生特点相似,但对病机未予阐述。中医应属“痹症”范畴。 2治疗方法 2.1头穴:足运感区(前后正中线中点旁开左右各1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情感区(共三针,第一针神庭穴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其余两针在目内眦直上,平行于正中线第一针) 配穴:足三里、阳陵泉、丘墟、太冲 上肢不适者加:曲池、外关、中渚、合谷,睡眠差者加:内关、神门。 2.2经颅重复针刺法:选取0.3×40mm的毫针进行针刺,头穴平刺进针35mm,并施以经颅重复针刺法,要求每分钟捻转速度200次以上,连续捻转3-5分钟,留针40分钟。 2.3治疗时间:每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5天,2周为一个疗程。 3 验案举隅 李某,男,67岁,主因“双下肢不适十余年,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自述近十余年常于夜间静息状态下出现双下肢酸胀、无力、疼痛感,活动或来回踱步后好转,近年症状加重须用力捶打揉捏方能缓解入睡。既往病史:糖尿病史1年。诊断为“不宁腿综合征”,针刺选足运感区和情感区,运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持续捻针5分钟,再针刺体针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穴,留针40分钟后起针。针刺当晚自述症状有所减轻,共针刺两个疗程痊愈,随诊3个月无复发。 4 总结 孙申田教授为我的硕士生导师,我有幸成为孙老的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他在临床上常针刺足运感区治疗多种腿部和足部病症,他认为足运感区之所以能有此作用,是与本区在大脑皮层的定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区域,位置靠近下肢的运动及感觉中枢,能主治对侧下肢的麻木、疼痛、瘫痪等症。并不是单纯针刺就能达到疗效,需要运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以200次/分钟的捻转速度,持续捻转5分钟,才能通过一定刺激量,对神经递质产生影响,从而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另外RLS患者大多伴随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情感区的大脑皮层定位在额极部,此区与人的情感、认知等相关,针刺并施以手法从而改善睡眠及相应精神症状。此病中老年多发,可能与老年人气血虚弱,不能濡养,脾胃虚弱吸收不良,亦有可能与继发合并其他疾病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其他疾病,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