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再继续破坏你的生活。我相信,我们曾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941年3月28日,饱受抑郁症困扰的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在自己大衣的口袋里装满沉甸甸的石头,走进了家附近的欧赛河。 伍尔夫是英国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如《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享誉世界。 与她不凡的作品一样出名的,还有她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生。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伍尔夫患“躁狂抑郁症”,这种病被称为躁郁症、双极症,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精神病。也就是说,患者的症状不仅仅是抑郁,还有躁狂。病人在躁狂阶段会表现得亢奋、自信、欣快,而在抑郁阶段则会消沉、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伍尔夫这种精神疾病一方面源自于家族遗传,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发作过他称为“狂暴突发症”的病,她的祖父、母亲、姐姐、哥哥和外甥女都是复发性抑郁症的患者,她的堂弟则死于急性躁狂症。另一方面则源于幼年时同父异母哥哥对她的性侵害。 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在自传中回忆妻子发病时的情形:“在躁狂阶段她会极其兴奋;她思如泉涌,口若悬河,在最严重时会语无伦次,她会幻视幻听,比如,她曾经告诉我在她第二次发病时听到过窗外花园里的小鸟用希腊语唱歌,在躁狂阶段她也会粗暴地对待护士。……在抑郁阶段,她的想法和情绪则与躁狂阶段完全相反。她深陷在忧郁和绝望之中,她少言寡语、拒绝进食、拒绝相信她自己有病,坚持认为她当前的状态完全是咎由自取,最严重时,她会试图自杀。” 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伍尔夫 一生中,伍尔夫经历了四次精神崩溃: 1895年,母亲的病故引发了她的第一次疾病发作,那一次她花了六个月时间才最终恢复。 1904年,父亲去世,整个夏天伍尔夫都处于疯狂状态,有一天她从窗口跳了下去,摔成重伤。 在1913年的那次发作中她又试图自杀,那一次她一口气吞掉了一百粒巴比妥。 幸运的是,在第三次躁郁症发作期间及之后,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知道她精神有问题,倾尽所有聘请好几个仆人专职照顾她;为了给她出版作品,专门为她开办了一家出版社;为了不触动她幼年被性侵的伤疤,在30余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保持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甚至纵容她和同性恋人的出柜…… 正是丈夫的存在,让伍尔夫一次次从癫狂的深渊中重返人间。伍尔夫曾说:“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伍尔夫和丈夫伦纳德 但可惜的是,丈夫的爱意还是没能敌过躁郁症带来的痛苦。1941年2月伍尔夫完成人生最后一部作品《幕间》,突然脑壳疼痛难忍,这让她意识到自己马上又要犯病,为了不再成为成为丈夫的拖油瓶,她毅然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3月28日,伍尔夫给伦纳德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 亲爱的: 我觉得很快又要疯掉了。我不认为我们还能挺得过又一段饱受煎熬的苦日子。我的病情不应该在这时候有所好转。我(脑中)开始听到(奇怪的)声音,而且变得心神不一。所以我打算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你已经给我所有一个女人该有的幸福,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丈夫的能做到一切。(因为你,我觉得我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要不是因为病魔,我曾以为我俩是世上最快乐的人。我撑不了了。我很清楚我是在破坏你的生活,没有我,你本可以忙你的事儿。(不用担心,)我想你很快就能这样了。 你看,我现在都不懂该怎么写了,我说不下去了。我只想告诉你我是欠你太多,说好的幸福我都没给你。你对我总是十分耐心,几乎无微不至。我想说,要是谁曾救过我,那只有你。这个大家都懂。要不是有你对我好,我早已是一无所有。 我不能再继续破坏你的生活了。我想,我们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小弗 不只是伍尔夫,张国荣、三毛、赫尔曼·黑塞、梵高、川端康成、海明威……他们都曾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甚至不惜用死亡寻求与其和解。 乔任梁 2016年9月16日,演员乔任梁死于重度抑郁,韩寒在微博上写到:“在某些事情上,我其实并不喜欢‘吃瓜群众’这个词,也不喜欢看到各种段子和猜测。纵然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多人也都有另一面。你也行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希望这位最终没能见面的朋友能够寻到真正的宁静”。 或许,我们很难理解抑郁患者的精神状态,但我们都应该知道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善意给抑郁的冰冷世界中带去一点温暖的阳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