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扬州城突然闯入了一队散兵游勇,为首的人身穿白衣,拎着一枝枪,胸前挂了两个炸弹,大摇大摆地冲进衙门。 这队散兵完全没遭到任何抵抗,清朝命官全部不知去向。当时扬州最大的官是两淮盐运使,满族正红旗人增厚,一听有革命党,真的是“闻风而遁”,第一时间翻墙跑的无影无踪。扬州知府嵩峒就不一样了,他虽然没查看敌情,没打探消息,更没有组织抵抗,但比起增厚来说还算有点骨气,听到风声之后,连革命党的影子都没见到,就第一时间投河自尽了。遗憾的是没有死成,没能满足“殉难”的名头,获救之后,不知所终。 实际上,当时来的人没多少,除了一部分定字营士兵外,剩下的人就五花八门了,据后来调查,有教场口卖拳的刘癞子,小东门做泥菩萨的夏菩萨、东关居民曹晓癞子,东关削竹筷的谢大瓜,教场口卖膏药的夏恩培,教场口做厨子的陈长林等等。 为首者,扬州许多人也认识,原来他不是什么革命党,乃是一个闲人,名叫孙天生,在城外妓院做“茶壶”,也就是杂役。胸前挂着的“炸弹”,乃是黄泥团子。 孙天生在妓院里听说过革命党,又结识了几个巡防营的官兵,就跟这些人说他是孙中山的族弟,奉命前来光复扬州,大家可以一起发财。财帛动人心,一席话说动了大兵们,一哄而起,抄起家伙,就跟着孙天生进了城。 大家闯进政府后,打开库房,每人抓了几个元宝,四散而去。孙天生经人提醒,出了个安民告示,就算扬州“光复”了。 没过了几天,前扬州盐枭徐宝山闻风而动,带兵来到扬州,抓了孙天生,自己当了扬州都督。孙天生被砍了头,临刑前大喊:“老子也做了三天的皇帝,够了!” 说起来扬州算是一方重地,这些官员平日在老百姓面前也是作威作福,穿着锦绣,在任上捞的盆满钵满,但在这次“起义”中,闻风而逃,活生生被一个“茶壶”吓得或自杀或逃跑,简直丢尽了脸。当然,他们两位满族官员并不是唯一没有胆子的,湖广总督瑞澂,新军士兵一发炮,马上挖墙逃出总督府。陆军大臣荫昌,受命镇压起义,连前线都不敢去。端方镇压保路运动,被抓后拼命求饶,说自己本是汉人,姓陶。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瑞澂弃职逃跑的消息传到北京,奕劻力主将之拿办,隆裕太后不同意。奕劻说,封疆重臣弃城逃跑,理应杀头!隆裕太后回答,庚子那年,咱们不是也逃了?——这话说的,简直是非常之有道理。 |
|
来自: 冬不拉拉 >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