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零壹贰012 2019-08-12

掬一捧汉江水,清洌甘甜......

汉江是生命之河、文明之河、生态之河......汉江,是我们的祖母河,她涵盖了大自然和华夏的文明史,灌溉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和心灵史。

五年前的一场秋汛后,位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把清澈甘洌的一江清水送往了遥远的北方,再次引起人们对汉江的关注,对丹江口的关注。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曲莫如汉

一条躺在我们身边的大河,我们对她熟视无睹,我们似乎完全忽略了她存在的意义。我们随时走向她的怀抱,浣衣、捕鱼、洗手、濯足,沿河边挖野菜,拾地衣,放牛羊;在芦苇荡里捉迷藏,在童年的幻想世界里长成人;或跳进波心,做浪里白条,与鱼虾同游;或掬水在手,小心捧着这来自无尽沧浪里的一点晶莹,此时,汉水亿万年时光和涛声,在手掌心里,渐渐化作掌心的纹路……

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沔水(沔即奶汁),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三千里汉江,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旧称宁羌)嶓塚山,其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俯瞰汉江,就像一副周易八卦图。

汉水穿越秦巴山,流经南栈古道,一路逶迤,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九曲回肠,经郧县向东流到丹江口市境内,水势稍微平缓了一点。到了槐树关,转向南流淌,这一段叫“沧浪水”。水中有一小洲叫“沧浪洲”。

汉水,流到这里,集聚起来,水势平静了,水流声小了,水深了,也清了。除了夏天大雨和水涨泛滥的时候外,都是清明透亮,水色晶莹,成了汉水名胜中最有特色的均州八景之一——沧浪绿水。传说,历史上孔子由河南入楚曾到过这里聆听《孺子歌》,后人在山崖上刻下“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又在古城东门外三里的江畔峭壁,建有“沧浪亭”,为历代文人墨客赏景赋诗的地方。

汉江,她已经有多少岁了?在人们的一般常识中,毫无疑问,长江、黄河当是中国的数一数二的大江大河,长江与黄河的历史也远远超过汉水,古代的江、淮、河、汉“四渎之说”便是典型的代表观点。但据考古论证,汉江是地球古老生命的重要发祥地。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由叮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浩荡之水,终至形成气候,一泻千里地横贯中国腹地,最后,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长江。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当属中国境内最古老最大的江河,堪称中国的“祖母河”。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道源汉水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而道教的根脉在汉江。相传,在汉江之畔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老子的老师商容生命垂危,老子前去探望老师。老子走到商老师的卧榻前问道:“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用微弱的声音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老师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都落光了。”商老师注视着老子问:“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存在吧?”商老师点头笑了笑,对自己的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这其中了。”

老子最后问道:“老师,今后我将以谁为师?”“以水为师。”商老师给出了最后的遗言。

冥冥之中,注定了道家“上善若水”的精神底色——道,便是水的哲学。这种倡导“上善若水”、“以水为师”的道家哲学就起源于汉江之滨。

1993年,在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根据墓中陪葬物推测,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其中包括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和《太一生水》,是目前发现的道家最早的文本。

道教圣地武当山,位于汉水江畔。北以汉水为“蛇”,南以天柱峰为“龟”,背靠莽莽苍苍的神农架,滨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古建民俗于一体,仙山圣水,相依相伴,组成了一幅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瑰丽画卷。

武当山的另一个别称太和山,将道教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高境界昭示得突出而鲜明,太和就是普遍和谐的意思,太和首先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文化之间的和谐。

由此表明,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珍爱生命和追求健康长寿既是道教劝善成仙生命伦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道教中这种热爱生命、渴望长生、不信天命的处世情操是积极而浪漫的,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向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代表了全人类对健康人生的美好愿望。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荆楚龙兴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璀璨的楚文化。楚国最早的立国之地在汉水流域东面的丹水(今丹江口水库)与淅水的交合处——丹阳。此后,经过历代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不断向东拓展,终于成就了八百年辉煌的伟绩,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据《史记》记载,楚国的国君是黄帝的后代,为古祝融部落。商朝时期,自认为火神后人的楚人被商朝军队驱离中原,向南迁徙,并被中央政权贴上南方蛮族的标签。几百年来,楚人等待着重回中原的机会。西周初年,楚人的残部季连的芈姓后人,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时楚人首领鬻(音玉)熊,博学有道,受到周文王的器重,文王、武王曾从他为师。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 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战争。于是,首领鬻熊率领部族参与推翻商纣王的战争,不幸鬻熊累死在征讨的路上。然而,楚人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却未能换来重返中原的梦想。直到周成王时,感念楚人伐纣的功劳,封鬻熊之重孙熊绎为楚君,立国于荆山,国号荆,其都为丹阳,爵同子男。子男是周朝分封爵位中最低等的,封地五十里,但是,这对于楚人来说好歹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不会再被人追来赶去的。据《尚书·禹贡》记载荆山的位置在今汉水支流丹江的上游,属秦巴山地,秦岭东侧,北望洛河,南眺江汉,东临豫西山地。

后来荆国逐渐强盛,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楚国全盛时期版图土西到巫山,西北到汉水上游的汉中一带,西南到广西东北部,东北到山东南部,后来推进到东海之滨。楚人把一个方圆不到百里的莞尔小国,拓展到方圆五千里的泱泱大国,足可见楚国的强盛。楚人在与中原政治上争霸,文化上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形成了华夏文化南北辉映的壮丽景观。楚文化缘起于汉水,兴盛发达从未离开过汉水,是丰饶秀美的汉水流域,以其绵绵久远、独具特色的文化赋予楚文化以根基,是楚文化的摇篮。

1990年以来,丹江口水库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地,出土文物千余件。据此,1992年8月30日《中国文物报》称这“证明丹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良好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楚的立国之地和早期的政治中心,故有荆楚之称。汉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楚人的故土,楚文化的源头。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灿若天汉

汉江非同一般江河水系。相传汉江同天上的银河相连,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地方。《诗经》中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意思是说天上有银河,地上才有汉江,有了汉江,有了汉中,才有了汉朝、汉族、汉服、汉语、汉字、汉子、汉剧、汉隶、汉白玉,乃至璀璨夺目的汉文学,汉文化。因此,汉源即可为“汉”之祖了。

从汉江之滨的郧县出土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到郧西“白龙洞”、“黄龙洞”古人类遗址,都证明了这里是世界东方的古人类演变化石群的所在地。汉江流域的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论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了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

古代民族的名号往往来源于其居住的地区,古老的华夏民族主干最早就是生活在汉水流域。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的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族源的发祥地。韩国也有一条汉江,据考证,其来历正是从这条大江复制过去的,汉江成了远古移民海外韩国人的祖先之河。

汉水流域也是上古时代“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源头,汉江支流堵河流经竹山县,其境内有一座女娲山,竹山向南就是炎帝神农氏架木为梯,采尝百草的神农架;郧西有天河穿城而过,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在这里诞生。陕西商洛发现了仓颉发明的最早文字,湖北荆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汉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盘龙城,随州发现了春秋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乐器编钟......这里也是汉朝的龙兴之地。

汉江,亦称天汉,天文上的“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及汉,即联想到天。《汉书.萧何传》载刘邦被立为汉王,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意为汉朝之美称。楚汉相争,刘邦灭项羽而临御天下,从此,“汉”为“中国”共名长达四百余年,但刘邦始建、刘秀重建、刘备某种意义上再建的“汉”,历史影响非常深远。以江河命名王朝,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这里,从汉水腹地的莽莽林海走出了一代炎帝神农氏,成为中华稻作农业、中医药、纺织的开山祖师;随县出土的精美绝伦的曾侯乙大型编钟,已被中外考古学界公认是代表春秋礼仪文化的绝响;起源于汉水的道家思想以及道教圣地武当山,皆缘出于此;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均发源交汇于汉水流域,以楚辞及鲜明的楚地浪漫奔放的民风为代表的汉水流域文化,独领风骚,则构成先秦华夏文明色彩斑斓的一大板块。

由此可见,汉江不仅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且孕育了中华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文化。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大江北去

三千里汉江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去,上游多山地,九曲回肠;中游像喇叭,渐开渐阔,与下游广阔的江汉平原连成一气,驰骋东下,一路高歌,汇入浩瀚的海洋。

汉江上游山地纵横,大河中流,江水多于群山之中蜿蜒蛇行,犹如青罗带,峻峰秀林倒映波中,如游动的画卷;更有白帆几片,扁舟数叶,渔火点点、鸥鸟翔集,渔歌声声,真是山水如画,诗意汉江;中游山尽野阔,江入大荒,地广云旷,沃野千里,为天然粮仓;下游港汊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河道曲折、堤垸纵横,属鱼米之乡。汉水比漓江多了几许浪漫豪放;比长江添了几多和谐纯静;比黄河增了几份温柔妩媚。

山生仁者,水生智者。奔流的大河带来灵动、带来变化、带来山外新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新事物像山风一样,顺着汉水河谷,随着商旅船队,越过汉水崇山峻岭,沿着蜿蜒的山路,飘落在一个个有人烟的市镇村落,在那里布云播雨,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汉江行 | 一江清水

历史进入1950年代,汉江,这条横亘于华夏中部,承接长江与黄河流域的生命之河,在新中国伟人的预言中,启动了跨越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汉江这条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道流域,开辟了历史上的新纪元,承载了润泽北方的使命。

如今,大江北去,一江清水,滋润了北方众生。忆往昔,数十万祖辈居于汉水之滨的丹江口移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祖屋,迁移到陌生的异地他乡。

清晨,薄雾缭绕的汉水江畔,聚集着一群移民,年轻人抱着孩子扶着老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双膝跪地,给晨雾中的大江行叩拜大礼;然后,男女老幼纷纷走近水边,先掬一捧水洗净脸上的泪痕,接着掏出各色饮料瓶子,伸向江水里,灌满水拧紧盖,起身向浩瀚的江水投去最后一瞥,怀揣着一瓶清澈的水,踏上了漫漫的迁移之路。

车队蜿蜒在山路上,一瓶清水揣在怀里,汉江在身后渐渐远去,模糊了影子。

我的汉江之水,我的一江清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