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与人体美学

 水子88 2019-08-12

众所周知,西方的人体艺术直接通过绘画、雕塑展现人体美。在我国的书法中,却用线条与汉字来展示人体美。古往今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下面,从散见于书法论著中的有关内容,按照学书法、骨与肉、精气神、人体美等四个方面,罗织成抽文。

学书法

书法创作虽然不同于绘画的直接以自然为描写对象,但是书法是源于自然的,即所谓“取象万物,迁想妙得”。

唐朝张旭自称,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又听乐曲的吹打声,从而领悟到笔法的意趣;

由于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才得到了书法艺术的神髓(原文见《新唐书・艺文传》)。

《古诗四帖》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云: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笔者有感于难得再见到公孙大娘舞剑之姿,故堆字四句抒怀:

诗圣佳句赞公孙,大娘舞剑传千古。 耀娇英姿何处寻,且看张旭狂草书。 

张旭运笔迅疾流畅,气势奔放,充满动感和生机的狂草,从其作品《古诗四帖》中可见一斑。

宋黄庭坚谈学书体会时说:

“早年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得用笔”(见其《论书》)。

宋朝米芾的书法作品笔法变化极为丰富。面对它的作品,让人觉得米芾在书写时,笔尖就像在纸上跳舞一样灵动活泼。

米芾《清和帖》

骨与肉

晋王羲之《用笔赋》“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从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说法中, 提出了一种书法笔线美的审美标准。

近代康有为《书镜》余论十九中说: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书法中的“筋骨”,常代表字的间架和点画的力度。人体靠筋骨支撑,写字首先要“立骨”。如果筋骨不立,则血肉无所依附,神采气韵无由表露。

这就是常说的写字要有“骨力”,且“筋骨宜藏不宜露”,“颜筋柳骨”至今一直为人称道,也是这个道理。

健美的人体,必须是“秾纤得中,修短合度”,甚至达到“増之一分则太长,减之分则太短”的完美境界。优秀的书法作品,笔线也得肥瘦得宜,骨肉停匀,即所谓“瘦不露骨,肥不露肉”。

从唐人尚法到宋人尚意,书法经历了一次革新。宋苏轼与黄庭坚论书,相互讽喻,指出对方写字存在的毛病,苏字如“石压蛤蟆”,黄字如“树梢挂蛇”。其实,这种“毛病”正是他们书法作品独特个性的体现。

苏轼有诗说他自己的书法:“短长肥瘠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杨玉环即唐朝的杨贵妃,以丰腴明艳之美著称;赵飞燕是西汉成帝后,以轻盈秀丽之美著称。苏轼用古代的美人来比喻其书法,足见其自珍。正如其书法作品《寒食诗帖》得到的评价:

“其体势大小长短肥瘦各得其宜”。

《寒食诗帖》

中国书法家就是这样充分利用笔墨宣纸的特点,通过枯湿浓淡,轻重快慢的变化,来追求点画的筋骨血肉,表现生命的意态。

精气神

人不仅要有健全的形体,还贵在具有美好的精神气质。书法也是如此,“立骨”之后,不但要血肉丰满,还必须“含文包质”。

所谓文是指表露在外的风采神韵,所谓质是指蕴藏于内的朴实精神。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论语》),文质兼备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尽善尽美理论。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认为如同姊妹。舞蹈中演员手、足、头的姿态,相当于书法的横、竖、撇、捺等具体的点画。演员那行云流水般的舞步轨迹,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

如果说篆书用笔仅仅是一种平面运动,那么,楷、行、草书则要表现粗细方圆的各种点画,用笔把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结合起来,形成空间运动的笔势。

舞蹈洋溢出的精气神,相当于书法的气韵。气韵是一种无形之美,它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表达情性的介质,是书法家利用熟练的技巧,以气行笔,使点画之间气脉相通而表现出来的。

舞蹈美对人心的震撼,除了演员本身的功力之外,还有赖于舞蹈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演员对作品的理解与感觉。

《兰亭序》

“书者,心之迹也”,作书前要对所写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抒己之情、达彼之意,正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气骨当真勉,规模不必同”。

当年,王羲之同诸友人雅集于兰亭,游园骋怀,感兴万端,任情命笔,写下了《兰亭序》这一旷古佳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它是作者为惨遭杀害的侄儿所写的祭文草稿,所以有涂抹勾画的痕迹。作者用笔激昂奔放,淋漓酣畅,胸中波澜尽显笔端,动人心魄。

《祭侄文稿》

人与书法相通,练字能够平心静气,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凊朝周星莲《临池管见》说: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更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 

人体美

历代书法家习惯将书法美比作人体美。

我国殷商有一种委婉型甲骨文,线条纤细,婉转流丽,结体颀长,布局参差,整个风格如时女步春,飘摇多姿。同样的风格,在商代金文中也能看到(见商《妇好鼎》)。

《妇好鼎》拓片

王羲之在《书论》中写道:“欲书先构筋,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并列举了自然界许多形象的比喻,其中就有“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在唐张怀瓘撰写的《书断》中,这样称道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

“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

当代王元军著《楷书》指出,褚遂良书法作品总能与人的形貌精神相联系。美女婵娟在舞蹈时所体现出来的优雅美、姿态美甚至神态美都与线条美直接有关。

甲骨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柔婉精美,韵味无穷,如姿态婀娜的美人。对比舞女陶俑的线条变化与禇遂良书法的线条美何其相似。

郑孝胥在《海藏书法抉微》中,关于书法与人体美作了精辟的对比。古代的四大美女,可谓各有情态,均可给人以美感。

《雁塔圣教序》

书法也是如此,所谓: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德,渡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士,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最后,以鲁迅先生的话结束本文:

“不象形的形象”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规律。

文:辛承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