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谁最早奉黄帝为华夏祖先,从考古与史料梳理轩辕黄帝说起源

 云锦居士 2019-08-12

从上古至西周各个时期的具体年代模糊难定,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只能将有殷墟甲骨文发现的盘庚时代之后进行较为细致的年代研究,对于更早的历史,只能大致根据地层和遗物的文化类型归属来搭建年代架构,无法进行细致划分。中国文献中所记录的上古人物依然是处于历史迷雾之中。笔者认为,在考古难以证明的历史人物不能轻易判别真伪和生活年代,还是应该从基础的文献梳理入手,明晰这些上古人物在文献中的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先秦历史有一定帮助。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只不过《古史辩》还担负着推翻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带有明显的时代和政治烙印。随后顾颉刚先生的弟子刘起釪先生所著《古史续辩》中也对上古人物在文献中的记载进行了类似的梳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献陆续出土,使我们有机会对上古历史人物在文献中的记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于是笔者打算尝试用个人的方式对大家耳熟能详和不太熟悉的上古历史人物进行一些梳理,希望能给大家更新上古历史认识带来一定的帮助。

从青铜器的角度来说,“黄帝”一词最早出现在陈侯因资(上次下月)敦上。其铭文如下:“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资曰:皇考孝武桓公龚哉大谟,克成其烈,因资扬皇考邵统,高祖黄啻(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诸侯贡献吉金,用乍(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尝,保有齐邦,万世子子孙孙,永为典尚。”此物的铸造者是齐威王田因齐,其在位年代根据考证为公元前356年-前320年。

到底是谁最早奉黄帝为华夏祖先,从考古与史料梳理轩辕黄帝说起源

▲战国晚期陈候因资敦及敦内内铭文拓件(右),图片来自网络。

到底是谁最早奉黄帝为华夏祖先,从考古与史料梳理轩辕黄帝说起源

▲陈侯因资(上次下月)敦铭文,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左传》等先秦历史文献的说法,田因齐的祖上出自陈国,而陈国妫姓,往往只追述到舜或者是虞幕(这个以后会进行梳理)。整个先秦时代公开将黄帝奉为自己的先祖,就目前所见资料,仅此一家。那么后世就自然而然地将舜作为黄帝的后代列入谱系之中(却忽略了虞幕的存在)。

黄帝写作黄啻,这一点和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写法一致:

同人曰昔考(者)黄啻与炎啻战◇182◇=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云:“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汉艺文志考》引云:“黄帝将战,筮于巫咸”,罗苹《路史注》引云:“昔黄神与炎帝战于涿鹿”。《路史·前纪三》、《后纪四》有类似引文。

将竹简比对传世文献可复原此条内容如下:

同人曰:昔者黄啻(帝)与炎啻(帝)战[涿]鹿之野,将战,而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咎)。

王家台秦简的时代大概是战国末年,可能要比陈侯因资敦要晚一些。

秦简《归藏同人》里的这段卦辞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巫咸一般文献中都以其为商朝人,《尚书》言其为商王中宗(大戊或祖乙)时的人物。与黄帝、炎帝并列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纵观秦简《归藏》这个现象不是偶然孤立的,那么可见这个卦辞应该是后人根据某些原则拟定的,并不是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记录。

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这一记录表明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被收入占辞中已经是很早的事情。若依《左传》则早于鲁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

关于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的问题,暂时先放到后面再说。下面来看看《国语》中数条涉及“黄帝”的文字资料。

《国语·鲁语上》中,记述了展禽(柳下惠)劝说臧文仲不要祭祀海鸟爰居的一大段话。这段话的讲述时间依《左传》文公二年孔子批评臧文仲“祀爰居”的时间为基点,当在公元前625年之前。

展禽这段话里基本上概括了上古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里先仅说说黄帝部分。里面提到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礼记·祭法》中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两段文字内容存在不小的差异,具体探讨内容放在分析相关人物之时讨论。就有虞氏与夏后氏“禘黄帝”而言,两者存在高度统一性。

前面提到,陈侯因资敦奉黄帝为高祖,而有虞氏禘黄帝,两者资料来源不同,一个是齐国的礼器,一个是鲁国的史料,却能相互印证。那么后世便获得了将黄帝和有虞氏、舜、陈国、田齐联系起来有利证据。顺带还找到了夏后氏和黄帝之间存在的联系。那么将黄帝与有虞氏、有夏氏之间的联系推进到公元前625年之前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展禽的这段话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所谓有虞氏和夏后氏时代的祭祀规则,这一点还是存在不小的疑问的。前面我们还提到,陈侯因资敦与秦简《归藏》中黄帝的帝都写作“啻”。“啻”在金文中亦有出现:

康王期《小盂鼎》:“王格周庙,啻文王、武王、成王。”

穆王期《鲜簋》:“隹(唯)王卅又亖(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王才(在)[艹弅]京,啻于邵王,鲜蔑厤,祼,王祼玉三品、贝廿朋,对王休,用乍(作),子孙其永宝。”

夷王期《大簋》铭:“唯六月初吉丁巳,王在奠(鄭),蔑大历。易(赐)芻(犓)牛騂犅,曰:“用啻于乃考”。

这里的“啻”通“禘”,是祭祀的一种。但是西周青铜器中的啻(禘)祭呈现出的内涵与展禽的描述不同。西周的啻(禘)祭所祭祀的对象都是祭祀者关系较近的直系长辈,一直到春秋时期鲁国国君祭祀的时候也是这么用的。而展禽描述下的禘祭祀的则是一个家族的始祖。

如何造成这种差异?笔者认为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对于西周时期的祭祀规则已经模糊,展禽虽然是贤者,也不能保证其所讲述的上古祭祀规则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么对于黄帝话题的存在,可以从战国向前追溯到春秋,但是想推进到西周时代则出现不小的阻碍。笔者在后面还要通过其他资料来讨论这个问题。

到底是谁最早奉黄帝为华夏祖先,从考古与史料梳理轩辕黄帝说起源

▲黄帝升仙图,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到底是谁最早奉黄帝为华夏祖先,从考古与史料梳理轩辕黄帝说起源

▲黄帝陵,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