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真的需要经营吗?

 易经即二进制 2019-08-12

咨询师:马晓波
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督导师
重庆骐骥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

听说过这句经典名言吗——“婚姻需要经营噻!”?

“围城”里的“过来人”们俨然以一个成功经营者的姿态,用这句貌似放之四海皆正确的名言,谆谆教诲着那些刚刚“进城”或尚在城外却一心想要“进城”的年轻人。恍然大悟间似乎明白了生活的秘笈——原来婚姻的幸福取决于经营的成功!

此刻,一万个疑问已经油燃而升,婚姻真的需要经营吗?甚至——婚姻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吗?

那么多选择留在“城外”的单身人士,莫非就可以简单地被贴上“孤独一生”或“悲摧终老”的标注、而注定跟幸福无缘吗?

如果你还没被这些问题噎住,不妨咱们往下讨论。


婚姻,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适龄男女自愿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靠,取得法律、伦理、医学等方面的认可,共同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问题”,“婚姻”也被百度词典归入到“社会学名词”一类。

不难看出,婚姻更多地是建基在社会要求之上的个体行为。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项结果,通过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保障人的利益,也确保社会生活的有序和稳定。

从原始社会至今,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婚姻制度与要求。

建立在符合大多数人期望下的社会规则,也一定是跟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标准,

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德上均如此,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文化往往也会一丝不苟地忠于这些可用对错来评判的标准,并不遗余力地倡导着人们“正确”的三观。

一夫一妻制是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推行的婚姻制度,除了法律的效力外,在道德和在文化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携手一生也被奉为了美谈和楷模。

于是,城外的,城里的,从城里不小心又走到城外的,在城外不甘心又妄图重返城里的,在城门洞口纠结不清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出的,身体还在城里而灵魂早已飞出城外的,办好了出城文书却赖在城里打死不走的……

统统的,都有了可参照的标准,似乎遵标准、守规则,幸福便指日可待。

非也,非也!

婚姻是一项社会制度,是用来限制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评判人们对错的标准。

如果用体验的方式去触及规则和标准,不会有人感受到舒服的,除非你真的特别喜欢受虐!

所以,婚姻作为一项制度,带给我们的当然就不可能是幸福了,甚至恰好相反。

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里面,规章制度属于“超我”的势力范围,在我们的内心体验中超我往往被形容成“严厉的”,是用来压制人的本能和欲望的。

当大伙儿在热烈的气氛中祝福着一对喜强连理的新人时,其实仿佛在说:“恭喜你俩从今往后丧失单身的自由了!”

可能我们真的很难相信耗费一场隆重的仪式来庆祝一个不小的丧失,然后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因为我们被允许在一起生活了,所以我们终于获得幸福了?!

两个有着巨大差异的个体要在一起朝夕相处一辈子,想想都累。

如果你不能真实,那么你很难幸福地待在婚姻里,因为亲密关系会撕开你所有的伪装和面具,最终让你的“真相”逃无可逃。

丧失单身的自由在社会文化的裹挟下似乎只能隐藏起来不允许表说,但我们都很明白这些是以惩罚(法律和道德)为名义施行的禁止,

可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对于人来说,禁止往往又是最大的诱惑,在诱惑与惩戒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知道是被自己还是被社会纠缠在城里与城外的迷惘中,也许在思想上行为上,也许在思想上行为上。

归根到底,婚姻只是一项社会制度


归根到底,婚姻只是一项社会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社会的秩序会混乱,文明的发展会倒退。但如果仅仅只有这些制度的话,那么婚姻中的男女可能也会混乱和痛苦。

制度也好,规则也罢,都为社会群体服务并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很难评说今天的婚姻制度就是绝对正确和完好的。

试想几十年前万恶的旧社会,婚姻的制度和家庭的结构与我们今天就大相径庭,

不只是《大宅门》里的有钱人——七老爷往家里“囤积”老婆被誉为美谈,

《神医喜来乐》中的贫民郎中娶大纳小也被传为佳话,更别说更早期的遍树牌坊的“高尚”行径对人性的摧残了。

我们也无法预测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人类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更不知道若干年后我们那些子孙后代如何来评述他们的先人——今天的你我,和我们的婚姻。

婚姻只是以契约的方式来约定男女双方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并不全都是理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那还有其他什么东东吗?

恩格斯在其晚年作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这样的讲述:“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也就是说,爱情才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东东。所以恩格斯才又写道:“结婚,那些经过国家批准并在教堂里举行的仪式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由此可见,亲密关系是依靠情感联结来维系的,这个情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情。

我在本文里所提及的婚姻都是以爱情作为前提的亲密关系,类似嫁个不认识的老外以获得外国绿卡或娶个比自己大五十岁的老太太只为多得点拆迁安置费等不在本文内容所列。

爱情是成年人之间的感情,但并不是每一个恋爱或婚姻中的成年人都“成年”了,可能不少的人尚处在儿童甚至婴儿的情感水平上,这样的水平到了成年世界里就难免会遭遇到困难和麻烦。

每一个人都是从婴儿开始慢慢长大成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母婴的二元关系中去获得依恋和安全感,将内心中对依赖者强烈的爱与恨整合到一个尽可能健康的水平上;

然后这个长大一点的儿童还需要经历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里的嫉妒与竞争的考验,在挫败与创造间获得身份的认同,同时发展出自尊对自恋的良好调节功能。

带着这些功能走进并度过暴风骤雨般的青春期,同时伴随着身体的性成熟。

这是一个情感发育的重要部分(大多数人都不太关注这个部分,而将精力完全地投入到智力的发展中去,这无疑给孩子成年后的情感生活埋下难以修复的伤痕)。

正如心理学家Macheal Balint所说的:“从原始客体之爱转向了成熟生殖器之爱,这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

如果情感在发育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当这个人成年后,尤其是进入到亲密关系后(甚至有些人完全无法进入亲密关系)就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

比如安全感严重缺乏的人可能会特别在乎结婚证,试图通过外部形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因为这种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获得过稳定可靠的依恋关系;

又比如自卑的人在择偶时尤其看重对方物质、地位或其他任何可以用来“炫耀”的条件,以满足他(或她)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被关注感。

爱情带给人强烈的融合性,所以要想享受爱情,必不可少的是爱情双方需要拥有人格中独立的边界感,而这种独立性正是成熟的、健康的人格标志。在融合中不失自我,带着自由享受融合。

婚姻和爱情常常被人混淆

婚姻和爱情常常被人混淆,因为情感的发育未能达到健康和独立而停留在原始客体之爱(母婴之爱)的一些人并没有拥有成年人的爱情功能,

在亲密关系中更多地以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方式去建立婚姻,比如会将对方理想化和完美化,回避或不接受对方的不足;

或将自己绝对的依赖于对方,所有的美好和过错都认为是对方来决定的等,希望婚姻制度可以为他(或她)那些不成熟的情感功能提供弥补的保障,结果当然很难如愿。

仅靠婚姻是很难维持并享受持续的亲密关系的,真正维系亲密关系的核心在于情感的联结。因此,婚姻的延续少不了爱情的存在,但爱情的存在并不都需要婚姻的形式。

爱情 是什么

爱情,这个概念本身也需要修正一下,因为爱情指的是成年男女之间的情感联结,存在于亲密关系之中,既然是情感就当然不只有“爱”,也包括“恨”,所以我们常说的爱情其实包含了爱情和恨情两个部分组成,

亲密关系中的“恨”也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东西,

就如Freud在《文明与缺憾》中所写的:“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无论文明之路通向何方,人类本性中的攻击性都坚不可摧,并将与文明如影随形。

只有成年人,也即心智化水平达到较健康和成熟的成年人,才拥有一些功能去面对和处理人性中的恨和攻击性,这也才可能真正地享受关系中的爱,

任何想要用婴儿式的爱恋方式来建立基于婚姻制度下的亲密关系和试图用经营好婚姻来控制和确保亲密关系的持续存在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婚姻只是一项规则,不是情感,但又是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制度之一,其存在会带给人难受,但若不存在的话会更难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