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述评:多发性硬化:正确理解影像术语,选择合适影像检查

 一气喝了七口水 2019-08-13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自1868年被报道和命名至今已有超过150年历史M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少诊断特异性,有诊断价值的生物学标记物也很少。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的陆续发明和常规使用,人们发现MS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因此MRI在MS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MS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资料的恰当分析,需要正确理解影像术语,选择合适影像检查,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1
MS的影像学与临床应用

MS自被报道和命名至今,其诊断标准被提出并多次进行修订。第一个MS国际诊断标准提出于1983年,诊断依据完全基于临床。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陆续发明和常规使用,MS的影像表现呈现出一定特征性。2001年修订的国际MS诊断标准第一次把MRI病灶表现加入其中,2005年、2010年诊断标准又分别进行了二次修订,最新国际McDonald MS诊断标准修订于2017年

纵观MS诊断标准的多次修订,影像方面实际上只是改变了MRI病灶数目要求并细化了病灶特征,也就是说,MS病灶从一开始就有稳定的特征性表现,“一如既往”每次标准的修订,其目的均是让临床和影像医生更加深入地认识MS病灶,而不是MS病灶本身发生了改变。近40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MS的影像特征,但本文作者综合文献及其工作实践认为,MS相关影像研究的最大进步其实可能只有一个,即发现了皮层病灶

2
关于影像解读

“多发性硬化”,从疾病名字就开始一个“多”字:多发病灶、多时相病变、提出过的多种可能发病机制、多次修订的诊断标准,以及诊断标准中的多条内容等。尤其欧美国家主导制定的诊断标准中,有些影像描述MS病灶的词汇,中文翻译没有问题,但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理解各人会有不同,并可能由此导致诊断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影像词汇做一些细化的解读。

MS诊断标准中有一些影像术语,如periventricular,subcortical,juxtacortical,black hole等,准确理解可能需要基于基本的MS病理和MRI成像知识。

首先,“多发性硬化”,顾名思义,病灶一定是多发的(multiple)这个“多发”的含义即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结构区(脑、脊髓、视神经)的累及,也包括了一个结构内存在多个病灶。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McDonald标准,视神经的病灶,无论单侧或双侧,均不能作为病灶多发/播散计数,即计数为0个脊髓,无论几个不连续病灶,也只能计作一个病灶脑内病灶则据实计数,有几个计为几个

硬化(sclerosis)或硬化斑(plaque或scar),此名词实际是形象描述了病灶的核心病理改变。最初的病理研究即显示,MS病灶是一种边界清楚、质地硬或韧的一个结构。斑,通常也提示病灶一般不会太大,同时也不会太小,因太小也就很难分辨斑的特征了所以MS诊断标准中要求病灶需要长轴大于/等于3mm。实际上,MS病灶长轴以6mm或略大最多见。同时,斑也提示一个立体的概念,病灶类似于球形或椭球形,MS断面多是圆形或椭圆形。因此,临床上如果怀疑MS,而多数病灶在主要层面上都表现为薄片状或不规则形,诊断则需慎重

其次,MS病灶部位最具有诊断价值,推测与发病机制相关。以脑组织为例,MS病灶好发于脑室旁。但值得高度注意的是,脑室旁(periventricular)是个广泛区域,而MS病灶多数紧紧连接于脑室壁,2017年诊断标准中要求脑室旁病灶要触及(abut)脑室壁(图1A),这和其他脑室旁病变,尤其与缺血所致脑室旁病灶(图2)不同。MS病灶也好发于皮层下区,但subcortical同样是形容一个广泛区域,和缺血等所致皮层下白质内病灶(图3)依然不同,MS病灶的特点是紧贴皮层(图1B),2017年诊断标准要求病灶触及(abut)皮层,即所谓近皮层病灶(juxtacortical lesion)。所以,正确理解诊断标准中描述病灶部位词汇的严谨要求,是准确诊断的关键。

研究发现,SWI序列上经常可见MS病灶中一根小静脉穿过,病灶常出现于深部小静脉周围,MS也曾被列为小静脉周围炎,2008年也曾有学者提出MS的慢性静脉回流障碍机制。但文献和作者实际工作中发现,其他炎性脱髓鞘疾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也会出现类似征象,故不认为此表现具有诊断MS特异性

最后,关于MS病灶的信号特征,也是基于MS斑块的病理改变,即髓鞘脱失、轴索损伤、髓鞘再生。所以,MS可以出现黑洞(black hole,图1C)病灶。真正的可用于MS患者随访和临床试验评估的黑洞,指无强化的T1低信号灶但其又不同于软化灶,由于有髓鞘再生,一般不出现腔隙(lacunae),即很少出现FLAIR上像软化灶一样的低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期病灶/活动性病灶,亦表现为T1低信号,增强后出现强化,治疗后可能会消失,这种病灶不是真正的所谓黑洞,可以称为黑洞样病灶(图4)。

3
关于扫描技术的选择

首先,影像技术不断进步,对于MS诊断,MRI 3T是否优于1.5T呢?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3T、甚至7T MRI可以显示更多病灶,但不会因此增加MS的诊断,即1.5T可以发现足够用于诊断的MS病灶。同理,DIR序列(双反转序列)可以发现皮层病灶,但皮层病灶本身相对少见,也不会因为没有扫描DIR序列或没有显示皮层病灶而减少MS的诊断

其次,关于标准化的MRI扫描菜单和影像报告模板,2018年国际MS中心联盟在美国召开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一个指南,包括MRI检查指证、检查方法、随访时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筛查等,内容非常详尽。基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本文作者体会在常规MRI基础上增加一个3D横断面或者矢状面FLAIR对MS诊断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为了不增加扫描时间,可以考虑用3D序列取代常规2D FLAIR,也是一个可行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MS的诊断前提是有提示M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2017年McDonald诊断标准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尽早诊断MS,但对MS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诊断标准对不典型MS也不适用。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9年3月第26卷第2期

作者:初曙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李振新 陈向军 邓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病学俱乐部 微信号:NeurologyClub
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