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初,性本?

 海阔天空7815 2019-08-13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刚出生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富有人性的。后来的环境变化了,于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形成了,有的保持的好,有的则变坏了。

三字经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有用。它告诉你一些无须解释的常识,比如人之初如何如何,至于为什么如何如何,三字经并不作答。这就是一种工具思维,让接受它的人们一开始就觉得这是对的,是不用怀疑的。

但在三字经之前,人们是不是认为人之初就是性本善的呢,在没有这个定义之前,人们无法判断,甚至也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而当治理社会需要一个意识工具的时候,管理者开始发现他需要这个,需要给所有人灌输统一的认知,即我一开始就给你规定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俗话说:三岁看老,即从三岁开始,人们具备了接受信息的能力,而在此之前还没有成熟。所以三岁之前是无意识状态的,三岁之后开始进入有意识状态,然后越来越变得明确化。人之初指的就是三岁之前的状态,这个阶段,人的身体机制还没有完整,尤其是思维层面,所以看上去很呆萌,人在这个阶段和其他动物小时候是差不多的。你可以说人性和兽性在这一阶段是一样的,都是本能的下意识反应。

既然是下意识反应,就难分善恶了,因为善恶的区别在于明确的指向,明确的目的,即为了自己,不顾他人。要知道三岁之前,人是不可能有意识地顾忌他人的。你可以说人之初没有明确的恶意,但也同样没有明确的善意。三字经把人之初定义为善,目的是想确定一种逻辑关系,即我先认可你的过去,然后再劝诫人们要回归,这是一种说服术。如果它一上来就说人之初没有善恶,是从零开始,或者说善恶对半,那就等于缺失了认可环节,直接上来让人家改正,这种说服力度就会差很多。说服的前提是我要先把标准亮出来,然后再来提示你犯错了。

人之初性本善主要在于这个阶段,它没有危害他人的能力,而不在于它没有危害他人的意识,善恶首先在于意识,无意识当然不存在善恶。三字经的价值在于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不在于它是不是真理。文化的大部分都是不能用科学验证的方式来判断的,它的正面积极意义大于负面意义,它就能成为一种有利的工具。相反,假如大家都用真假分析的规则来行事,这个社会肯定是自由的,但是统一性的东西缺失了,混乱将不可避免。你要是把苏格拉底的那种自由思辨放在中国古代,你可以想象它不会有秦汉唐宋那样的大帝国出现,一定是和欧洲一样的自由割据状态。

人之初的善恶定义,和人性兽性的定义目的如出一辙。人们通常认为人性本善,而兽性本恶,但实际上你会越来越发现,兽性的危害并么没有那么大,野兽有明确的食物链,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攻击意向。而人则相反,人的食物链比所有动物都要宽,欲望导致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危害他人的利益。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之王,成为能够掌控所有动物的物种。就在于它的发展进化是冲着征服驯化的目的去的,它首先是利己而不是利他,所以它是本恶而不是本善。

文明文化的目的也是如此,对于自己来说,越来越有利,但是有没有兼顾到其他呢,所以所谓文明文化,人性兽性,善恶有别,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下定义,一切定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说自己好,同时说他人不好,用人性来反衬兽性,用善来反衬恶,用文明来反衬原始,这一切包括验证方式都是冲着自己的目的性而来的。我已经先假设自己是对的,然后再用一个有利于证明自己正确的手段,最后就是正确加正确,等于绝对正确,这种带有明显欺骗性质的意识行为,你能说它是性本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