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李子短信

 非著名问天 2019-08-13

这几天在路上不太刷微博有点 old 了,这才看到关于「中国女性什么时候才会有穿衣自由」的讨论。


也是很熟悉的套路:一篇(可能有好几篇)文章,对比所谓「国外」,反思中国女性为什么不敢穿暴露的衣服,鞭笞了存在已久的荡妇羞辱,并提出「我有随便穿什么的自由,不容别人置喙」,得到了很多人支持。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又皱着眉头说「女拳警告」,有的说「中国街上穿啥的都有啊,没有法律禁止你你爱穿啥穿啥」,有的阴阳怪气的说「那你们怎么不维护大老爷们在夏天露肚子(所谓“北京比基尼”)的自由」。

还有一个微信上挺著名的雷姓男网红公众号,振振有词地说「你有穿什么的自由,但我也有评价你的自由啊」,把我看得一愣愣的。


说白了,所谓的穿衣自由,根本就不是「自由」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规训(Discipline)的问题。前面所说的那个雷姓哥们相当于是拿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想要解决一个福柯的问题,的确是牛头不对马嘴了。(甚至透露出一丝油腻,手动狗头)


关于穿衣,除了一些宗教和保守群体以外,其他时候,女性的穿着规训,并不是以强制的规则出现的。的确,在一个世俗社会,不会有人强迫你套上黑头纱,也不必上衣过臀,露手臂露大腿更是没有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女性不能这样那样」的规训,是内化的。它更多的时候不是来自哪个权威的直接教导,而是一个女性,对着镜子告诫自己,我「不能穿超短裙」「不能露胸」,免得被人说下流。

甚至说,这种身体的规训,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还有类似于「我太胖了不能穿紧身的东西」「我不能穿显黑的颜色」。我还记得一个刚来美国的朋友对我说,「你看那些女孩大腿这么粗居然敢穿短裤?」一个有名的时尚品牌总监说,在中国,女性热衷于购买把手臂遮起来的衣服,吊带衫从来都不好卖。她们有「自由」,但她们处于审美和规训的枷锁中。

这种「不敢」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规训,被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了,又在一次次的与别人的交往、大众媒体的曝光乃至社交网络的点赞中,被强化成为一套内在而顽固的价值。


的确,那些男生说得也没错,「我没管你穿什么啊」。但是,大众的评价,身边人有意无意的指指点点,时尚杂志和公众号的「教育」,都形成了社会规训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让女性每天严密地审视自己的外表和穿着,甚至互相审视、加入对其他女性的 body-shaming 之中(比如说别的女明星胖丑黑之类)。


这也有社会文化的原因在里面。东亚社会崇尚集体,人们更倾向于从别人的评价、个体与别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将别人的反馈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部分(这个甚至渗透到了思维方式里,尼斯贝特的《思维的版图》里有详细论述)。

而在威权社会的影响下,社会价值的单一、审美的简单粗暴、对于多样性缺乏尊重,又会让这种对外表的规训愈发强大,让自我无时无刻不陷入自我审视和相互审视的枷锁中,否则便会被「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所包围。


对于集体的从属,有时候是难以摆脱的,集体和认同感加诸的价值更是十分顽固——而规训的内容,也会随着群体价值呈现的领域而有所变化。

举个例子,我穿小裙子上街的时候根本就不care有人说我「奇装异服」,我特么又不认识他/她;然而,若是有一个同穿小裙子的小姐妹告诉我这裙子不行(或者你个穷逼穿国牌不穿日牌),那我心里多多少少都是会有疙瘩的——我多少会被这个群体的身份所定义、将其价值内化。

还有,在美国我当然是想穿什么穿什么,但我有可能会在意是否能够在高档 cafe 里优雅地付账(我不想被认为是没文化/不会英语/粗暴无礼);相反,我妈却是毫不在意在 cafe 里拿出自己的保温杯喝枸杞(“我是游客我不懂”),然而却会对我的低胸装大皱眉头。


那么有人会问了,那女性成天对男性的穿着品头论足,嘲笑「直男」,怒斥「大叔油腻」,这就行了吗?

首先我是不赞成这种行为的,这也是外表羞辱的一种,羞辱总是不好的。然而关键在于,你再怎么嘲直男,大部分直男们还是会穿着格子衫不梳头不洗脸大摇大摆去上班;就算互联网上声讨「北京比基尼」,老炮儿们在意过么?他们根本不 care,反而还觉得自己很 man 呢。

从某种角度来说,「不 care」是一种不被规训的特权。他们没必要 care,因为在他们信奉的价值中,「男性的外表不重要」。长期以来,对于外表的规训,不管是传统男权的(所谓男才女貌、女为悦己者容),还是消费主义的(买口红云云),女性都是「凝视」(gaze)的对象,女性需要将对于外表的价值内化。外表的焦虑甚至羞耻,更多地会加诸于女性,甚至达到变态的程度(比如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患者有90%女性)。将女性穿衣自由和「北京比基尼」相提并论,就是瞎抖机灵了。


然而男性会有别的焦虑吗?当然会。你要嘲一个男的长度不够活儿不行,那他多半翻脸——这是关系到他「雄性气概」的东西,这是社会给予的最最严格的规训。

还有,一个写作水平很不错、自己也很有兴趣的朋友,我三番五次鼓励他来媒体行业试试,他都踟蹰半天后拒绝。媒体行业薪资水平的确不如码农,我理解;但我问他「你缺钱吗?」,他都摇头。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这一行男性不多——男性多多少少会受到诸如薪资、职业、房车方面的规训,并牺牲一部分职业选择。

外貌方面的规训也会逐渐在消费主义和视觉经济的当头侵蚀他们——比如健身。因为健身而服用类固醇的男性数量在最近十年猛增,他们也逃不过社会对于体型的审视;而这样的审视,只会越来越多。


对于所谓「穿衣自由」,只是喊两句口号的塑料平权当然是不够的,性别视角本身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你不能理解社会规训的根源、所作用的渠道、所存在的社会肌理,把矛头对准任何一个群体(什么中国男人之类),就真的只是打打嘴炮了。

把人从社会规训中解放出来,困难有如把法国人民从巴士底狱里解放出来,是会审问社会的价值,审问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乃至审问权威的来源,最后难免落得炸号的结局(大雾)。

然而我觉得它是重要的。它让人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来龙去脉,理解「我」这个字的可贵。不管你的性别,不管你穿什么,你都有觉得自己最美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