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该信西医还是信中医?

 振王府图书馆 2019-08-13
自从一副汤药治好了老李多年的过敏性鼻炎后,他的人生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他第一次感觉到比数钱更开心的事情,是数以前的药瓶。一本比《辞海》还要厚重的《黄帝内经》出现在他的案头,手机内存卡里则塞满了中医教学视频,他打算在往后余生的时间里,向祖国的医学瑰宝发起密集的冲锋。
而楼下的小A,在喜提中医院专家号VIP客户身份并喝下了十来罐“基本上无法下咽”的汤药后,用一直不到十元的针剂彻底终结了低烧的折磨,一同终结的,还有他中医粉的身份。西风压倒了东风,他心里清楚,自己同中医的缘分,一朝友尽了。
2009年,复旦大学一个教研室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综合研究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16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结果居然各不相同,要知道这可都是知名的中医教授哦。实验结果一经公布,中医粉们哀鸿遍野,感觉人生瞬间到达了低潮。
而在一期专访节目中,同心堂的张晓彤大夫专门讲述了中医的命根就是疗效,而当下由于各种因素(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医术的失传、药物炮制的简化、药效的退化等),导致很多时候疗效大打折扣。他根据亲身经历举了几个老中医的例子,有几个对于西医来说完全束手无策的病症,在老中医的手下药到病除。对于中医黑们来说,妥妥的实力打脸。
在中国,挺中医和黑中医的人士大概比小粉红和带路党还要多,两者形同陌路、势如水火,彼此深切地为对方的智商担忧。
当然,大部分人则态度中立,两边都去尝试,医术好不好,疗效说了算。西医现在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中医是否就真的日渐式微?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在欧美以及日本,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传统的中医疗法却大行其道?要知道,即使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治疗手段是西医还是中医,不在于疗法的先进与落后,而在于:个体的差异。
有些人的体质就适合用中医,有些人则就适合用西医,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个体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现在的科学多归因于遗传基因。曾有一段时间,人们乐观地认为,只要破译了人类的基因,所有的疾病都将消失。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疾病并未大规模消失,持这种说法的人却绝迹于世了。
人类总喜欢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度来跟疾病做斗争,大概每隔几年就会有一种能病终结所有疾的疗法诞生,如果不是这些专家坟头的草已长了三尺高,我还真信了。

人类往往会被自己的眼界所限,以为只要打开了眼前的这扇门,就能发现所有的真理。可真实的情况是打开了这扇门,会发现里面还有三扇门。选择了一扇门进去之后,会发现还是有另外的三扇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基因神话其实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以为自己是最后的一扇门,结果发现一个难点被攻克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难点。
个体的差异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有可能是因为基因,有可能是因为遗传,有可能是因为饮食,也有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至于说哪种疗法能够奏效,则要看哪方面的因素占比更大一些。另外一些看不到的因素,也会对人的身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生活环境、心理活动、人际关系等。甚至还存在一些超科学的影响因素,比如暗物质、暗能量,乃至于从宗教上来说,还有一些更玄幻的诸如因果、业力等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反对任何一项医学,我们反对的是迷信。有个词叫对症下药,你只能通过不断的去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式。别人有效的方法,不见得对你也有效。包治百病的神奇医术只存在于街头的电线杆上,可信度还不如重金求子及富婆征婚。
在中国式的酒桌上,总有人用吃奶的力气劝你干完这最后一杯,等你真的干完了这杯,对方又会巧立名目让你再喝三杯。一旦你入了套,未来的苦难将比他们的套路还要深。
你一定听说过某某科学家宣称,只要是解决了某项难题,就能攻克所有的顽症。或者某项新药一旦研制成功,便能终结人类千百年来的疾病史。这种宣言跟酒桌上的豪言壮语都是一个套路,你呵呵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