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马伊琍在《圆桌派》的一段话又被翻出来,上了热搜。看中了喜欢的东西不仅不明说,还要说反话,让别人去猜。不主动发泄委屈和不满,却用隐形攻击的方式,让对方生气,造成难以修复的隔阂。 1 “隐形攻击”,造成太多伤害 比如亲子关系中,孩子潜意识中不敢违抗父母,不满的情绪常常会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发泄出来。 家长要求小孩好好吃饭不挑食,他们反而更加挑食,嘴硬说不饿。子女长大,父母变成弱势依赖的一方,也可能因此变成隐形攻击者。父母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却也总喜欢说“不要给我们买东西,太浪费了”“你忙就不用回来了”……当孩子真的很久不回来,又再次回家时,他们可能又会暗戳戳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这种“累积不满—>惹怒对方—>不满升级”的模式,在爱情关系中更常见。爱情开始都很甜蜜,但不少却结束于冷暴力或互相指责。一方多次回微信慢了敷衍了,工作忙没时间见面,忘记了纪念日……

口是心非,别人没猜到,就一定会生气 /《我的少女时代》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丈夫一次身体出轨,但仍希望维持婚姻,于是乞求原谅,妻子虽然生气,还是原谅了丈夫。之后妻子总是怀疑丈夫,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比如不让他出差,限制他的社交等等,每次丈夫想好好沟通想争取自己的权利,妻子就会做出“你曾经背叛我,这是你欠我的”那种表情,让丈夫备受煎熬。日剧《最强的名医3》中,佐佐井等4位医生原本是名医森山卓的死党,在森山卓升任代理院长,因得意忘形失去人心后,悄悄与之划清界限。他们从未与森山卓当面沟通他的不当行为,反而在背后偷偷报复。
临阵脱逃,不是怕手术难度大,是怕人情风险高 / 《最强的名医3》
面对朋友的背叛,森山卓怒火攻心,但努力克制情绪,冷淡处置。
“老朋友”对面走过,只用“斜眼”招呼彼此 / 《最强的名医3》

自尊心比天高,怪我咯 / 《最强的名医3》
于是不少人拐弯抹角、口蜜腹剑,被攻击者却始终被蒙在鼓里,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2 “隐形攻击”,是最坏的表达方式 在千万种不恰当的愤怒表达中,隐形攻击,恐怕是最坏的一种。
不想吃,别逼我 / 电影《头脑特工队》
然而,当人逐渐长大,受到社会规范约束,再也不能像婴孩那样随心所欲地大哭大闹。遇到很生气的事,宁愿启动“隐形攻击”作为防御机制,也不愿成为主动的攻击者,将种种不满直接表现出来。
来自诞总的人生经验:我怎么了?你不造吗?/《奇葩说》
一句话把对方噎回去,看似达到了目的,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既回避了沟通,也延误了关系的构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写:“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一再隐忍,不说正题,旁敲侧击发动隐形攻击,目的在于震慑和惩罚对方。
过分推崇隐忍,是我们的懒惰 /《奇葩说》 心理学家 Heinz Kohut 在《关于自恋和自恋狂热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自恋暴怒”的概念:当一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就会面临“自恋受损”(Narcissistic Injury),这个时候的愤怒,恰好缓解了痛苦情绪,对自感受伤的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日剧《鸢》中,父母早逝、家境贫寒、事业上也毫无起色的市川安男一贯自卑。妻子意外身故后,不满年幼的儿子跟“外人”走得近,自感父亲的地位受到威胁,又苦于没有摆得上台面的理由阻止,只好暗中用隐形攻击的方式发泄情绪。“外人”猜到了安男的小心思,授意孩子邀请爸爸来看棒球训练,认为这样爸爸就会高兴。
小孩子说话,还是太天真了啊/日剧《鸢》
结果,孩子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刺痛了安男,安男凶巴巴地说“不去”。
跟孩子赌气,成年人最后的倔强/日剧《鸢》 哪知道,儿子接受了父亲冷酷的拒绝,再没有继续“强迫”他的意思。当得知儿子在训练中受伤,他之前忍下的愤怒一下子大爆发。
别摆出一副家长的样子!/日剧《鸢》 
你去做他的儿子吧!/日剧《鸢》 自卑者往往把身边人当成“竞争对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焦虑与不安。他们害怕被在乎的人厌恶排挤,所以更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又总被不安全感包围,处在失去关系的恐惧中,对关系中发生的事情格外敏感。但真正酿成苦果的不是愤怒情绪本身,而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负面影响是双向的,自己难受不说,其他人也得跟着不开心。贪图“隐形攻击”的一时便利,要用一辈子承担“隐而不发”的代价——问题被搁置,往后余生,你或许还要不断面对同样的问题。

容忍的代价,就是再三之后,问题被永远搁置/《奇葩说》 3 怎样化解可能的“隐形攻击”? 很多时候,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不满的人,会采用缄默不语的方法进行无声抗议。被问起沉默缘由时,则会用“没事”,“挺好的”来搪塞。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好像是在夸你,却让你听得浑身不舒服?比如升职后,同事夸你懂得讨上司喜欢。看似是夸奖,暗地里藏了深深的轻蔑。你在这边火烧眉毛,好话说尽,他在那里闲庭漫步,漫不经心。尤其当一方手中权力明显超过另一方时,这种方法,变成了炫耀控制权的计策。4、计较得失 5、恶意破坏 
“我是不小心的”,“我就是开玩笑”,“你怎么这么小心眼”……现实中,一个能坦然表达愤怒的人,或许能更高效地沟通。愤怒是一把调节关系的双刃剑,太过冲动的表达会雪上加霜,可有时,愤怒也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说过:“每个人都会发怒,这很简单。但向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动机、恰当的方法,表达恰当程度的愤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易事。”或许是担心本就不会有人在意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变得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说。当一段关系只剩下失望和欲盖弥彰的自我压抑,在高压的沉默中,我们似乎成为了可悲的受害者。不回避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恰恰可以成为了解彼此的切入点,获知对方真实的情绪、感受和需求。不仅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稳固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放自己一马。心理学家 Harriet Lerner 说:“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给文章点个“在看”吧,不讨好冷漠,但也别让自己成为“隐形的攻击者”。
参考资料: [1]Harriet Lerner, The Dance of Anger, Avon; Reprint edition (March25, 2014) [2]Heinz Kohut, Thoughts o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Rag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1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