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诺贝尔委员会公布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单,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基础科学被称作科技发展的“圣杯”,诺奖级别的科学理论往往会催生庞大的技术含量极高的市场。比如中国进口量最大的芯片,技术是在1958年发明的。 从理论提出到理论落地再到全面商业化,通常要数十年的过程。现在的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往往会在之后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如高锟先生提出的光纤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石。 在医学领域,攻克癌症是无数科学家也医务工作者毕生的目标。所以这个领域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重视。 从2018年的诺贝尔奖,也能看出人们对科学家们的厚望。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常客,所以现在美国和日本也有着较好的医疗技术储备。在屠呦呦打获得诺贝尔奖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中国的科学家们并不逊色。 有一家公司,甚至做出了授权美国公司使用的抗癌药。 2001年,协和医科大博士鲁先平先生辞去美国Galderma药物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主任一职,创立了微芯生物,担任首席科学官和董事长。 2002年,鲁先平首次发现了西达本胺的效果,首次发现了西格列他钠的效果。 2004年和2005年,微芯生物向CFDA(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分别递交了两款药品的临床试验申请。 2014年,十年之后,西达本胺获得C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在临床试验中,该药也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治疗中取得效果。 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西格列他钠刚刚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申请上市过程中。 根据招股书,公司绝大多数销售收入来自已经上市的西达本胺(药名:爱谱沙)。 从经营模式看,类似的医药公司,A股还有几家,比如莎普爱思和我武生物,都是靠一款爆品打天下。 微芯生物也是这种公司吗? 除了西达本胺,公司的治疗II型糖尿病的西格列他钠上市在即,面向卵巢癌、肝癌等疾病的西奥罗尼也进入二期临床。除此之外,公司还有五种新药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强大的研发实力,是微芯生物的核心。 实事求是的讲,作为一家营收刚破亿的小公司,研发再强,也很难和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这类大佬相比较。公司是如何使用较少的资金实现研发突破的呢? 秘密就在公司的名字上:微芯生物。 为什么会有个芯字? 原来,公司的研发平台叫做“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及城市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这个平台整合了分子医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及组合化学、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基因表达谱芯片(微阵列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分析及软件支持等内容。 所谓微芯,就是微阵列基因芯片。 通过先进的芯片技术手段,大大缩减了药物的发现进程,能够高效的在基因层面进行药物匹配。 对于研发最好的保护,就是专利。 据招股书,西达本胺化合物专利将于2023年到期,制备专利2032年到期,用于癌症治疗专利2034年到期。 虽然近期会有疗效接近的进口竞品(普拉取沙注射液正在提交进口药品申请)进入市场,但考虑到自研创新要成本更低,且纳入了医保目录,西达本胺的竞争力还是没问题的。 三、业绩展望 随着西达本胺更多适应症通过审批,公司的业绩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其中的风险就是后续产品的拓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药是“暴利”产品,但是临床试验和审批过程中一旦出现副作用大、疗效不好等问题,前期的投入基本就化为乌有。 最好的状态是每个环节都有多款药物做支撑,分担风险,显然微芯生物暂时没这个实力,公司的经营很像“押宝”。 ———— / END / ———— |
|
来自: 巴拉拉皇家书摊 > 《诗与星空,财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