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我和别人多亲近,我仍需独自面对人生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14

“无论我和别人多亲近,我仍需独自面对人生。”

这句话源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于孤独的看法,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人的陪伴无法化解我们在个体存在层面上的孤独。这一真相可能会让你有些难以接受,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朋友和爱人是缓解孤单的良药,那么“陪伴无法化解的孤独”又是怎么回事呢?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孤独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社会性的孤独,是指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人愉快地共处而产生的孤独。另一种则被称为存在孤独,它是指生而为人自带的原始的孤独。

社会性的孤独可以通过与人打交道、提升人际关系质量来缓解,而存在孤独却是无解的,因为存在孤独与人的独特和自由相伴相生,只要我们以独特而自由的方式存在,便要承受这份存在孤独。

不知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你与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某一时刻,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都不一样,你对于是否要把观点表达出来感到十分犹豫,因为你不确定他人是否可以理解。

以上场景只是孤独感的一隅,受基因、环境、心理的共同作用,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情感和意志,我们无法在这世上找到另一个与我们完全一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我们仍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会因为我们与他人拉进距离而消失。

存在孤独也来自于我们的逐渐成长和日渐自由。

如果你经历过文理分科,或是高考填志愿,又或是毕业找工作,你可能经历过以下的情境。在做选择时,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会给你提出一些建议或者要求,当这些与你自己的意志有冲突时,你会感到纠结并且很有压力。有时你会觉得,即使是生养你的父母,也并不知道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随着成长,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再需要无微不至的保护,并且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逐渐成为自己的监护人和代理人。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产生实现自我的需求,不再愿意受制于他人的期望。于是我们发现,他人无法代替我们自己做选择,世上没有可以完全依附的绝对权威,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独自面对人生。

“独特和自由”,这听起来多么美好。

可是独特和自由的“副作用”——存在孤独,也有着残忍的一面。

存在孤独与我们的情感和归属需要会产生冲突。

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并融入群体,从而满足我们内心对亲密和归属感的需求,并抵御孤独感。然而能通过人际解决的只是社会性的孤独,存在孤独不仅无法解决,而且很容易与社会性的孤独混杂在一起,带给我们空虚和无助的感觉,使我们感到不满足。

存在孤独有时会引诱我们“越界”。假使我们无法承认存在孤独的存在,依旧本能地想要消灭所有的孤独,我们便很难把握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比如在生活中要求朋友和我们喜欢同样的事物,或是难以拒绝长辈对自己的不合理的期望。

存在孤独迫使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自由比专制更可怕”。这是因为自由越大,责任越大。当我们越来越遵循自己的意志,不断为自己做出选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受选择的结果。人生中要面临的选择无穷无尽,虽然朋友、恋人、父母可以为我们提供建议,但他们无法帮我们承担选择结果,更无法替我们经历人生,在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样的孤独有时会让人想要逃。当思考未来和做决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时,我们可能会很想要依赖他人的主张,或是拉一个“垫背的”一起做某事,甚至有时很想“破罐子破摔”,做一条“咸鱼”。

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存在孤独?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这类孤独挥之不去,也无计可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了解和接受它,最后将其视为人的存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后引用一句三毛的话作为结尾,愿其可以给予你力量,助你勇敢面对生活的真相: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