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写出了令全世界惊艳的小说

 星辰_诗文书苑 2019-08-14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

2019年布克奖长名单公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再度上榜,并被评委会认为她的新书极有可能摘得2019年的布克奖文学奖的桂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何许人?

或许你不太清楚,但是说到去年大热美剧《使女的故事》,那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使女的故事》原作者,她入围布克奖的新作《遗嘱》,也是《使女的故事》续作,虽然评委会成员已经先睹为快并且拒绝透露具体内容。

但是评委会主席还是忍不住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这本书:“让人害怕又令人兴奋”。

这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的一贯特色,但其实她本人说自己是个近乎于无趣的老太太。

谁说作家都痛苦,她是幸福的公主

有人说贫穷是作家的好朋友,日子过得越痛苦,作家的作品也就越成功。

玛格丽特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可是在幸福家庭中长大的公主。

1939年,天气刚刚转冷,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女婴在渥太华发出第一声啼哭。

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也是长女,母亲叫她Peggy,但她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太平淡无奇,而她可是原野中的公主。

玛格丽特的父亲是昆虫学家,经常要带着家人待在荒野之中收集观察昆虫的种种资料。

玛格丽特有大把时间跟着父亲在荒野中晃悠,和同龄人相比她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全日制教育。

在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昆虫观察生活后,玛格丽特开始如同龄人一样入学。父母本来担心她会成为班级上最差的那个孩子,但没想到她永远是最拔尖的那个。

课业对于玛格丽特不是件困难的事情,闲下来的她开始琢磨起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我要做作家,写出真正关于加拿大的小说”,16岁的玛格丽特对家人和朋友宣布她的野心,虽然大家并不相信这个女孩能成功,但是也没有打压与嘲笑她,如果想做那就去做吧。

和其他作家相比,玛格丽特的运气真的不差。

虽然上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作家根本无法养活自己,但是她靠着贵人的帮助到哈佛留学深造,留学期间她的诗集《圆圈游戏》拿下加拿大总督奖。

那一年玛格丽特27岁,已经拿到了加拿大本土颁发的最高文学奖项。

从诗人到作家,反乌托邦让她大放异彩

手握加拿大总督奖的玛格丽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心愿是写出真正的加拿大小说。

她与美国作家吉姆·波尔克结婚,婚后两个人一起回到多伦多。玛格丽特在不同高校执教,并且在工作间隙寻找写作的机会。

1972年,也就是玛格丽特决心成为作家后的17年,她终于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可以吃的女人》。

这本小说,奠定了玛格丽特未来会写出反乌托邦著作《使女的故事》的基础。

《可以吃的女人》主人公的人生看起来一帆风顺堪称人生赢家,但是她却始终觉得自己对未来和现在毫无掌控能力,她的人生是被别人安排着。

最终她以一种激烈又诡异的方式,和过去一刀两断,成为一个“可以吃的女人”。

这本书在加拿大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玛格丽特太过于激进,也有人说她故意挑起两性纷争。

玛格丽特不在乎这些,她在乎的只是自己的作品而已。

从《可以吃的女人》开始,玛格丽特不间断地写了十几年,1985年《使女的故事》横空出世。

《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著作,一部未来小说,写的是一段已成历史的未来。

小说中几名历史学家发现的一位在“基列国”不幸沦为“使女”后侥幸出逃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

这本小说被评论界认为“读过以后毛骨悚然”、“未来的一种真实可能写照”,玛格丽特也一跃成为加拿大文坛知名作家,而且是那种作品被选入必读读本,死后墓志铭被冠以“著名作家”的世界级作家。

作家中的预言家,30年后再度收获“大流量”

但是加拿大文学对于多数人来说,是遥远又陌生的存在。

多数人提起加拿大作家,只说得上一个爱丽丝·门罗,还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玛格丽特却在《使女的故事》出版三十多年后,再度成为作家中的流量担当。

或许是因为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导致,有着明显影射意味的《使女的故事》剧版一经播出立刻全球爆红,有人认为这就是未来美国的一种发展可能。

圈内人士竞相为这部剧做自来水,自然吸引了不少路人入坑追剧,连带着玛格丽特这位原作者也再度收获了关注。

剧版《使女的故事》一上来就令人震撼,地球污染严重,人类出生率极低,美国部分地区通过血腥革命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

少数拥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被统一管理,以使女的身份被派到指挥官家中承担生育的职责。

所谓使女就是代孕机器,是国有资产,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孩子。

这一次她迎来的不仅仅只是文学界及读者的关注,而是各行各业对于这部反乌托邦作品有兴趣的人的关注。

玛格丽特自己认为,这本小说之所以在影视化后如此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虚构的基列国有多恐怖,被监禁被强迫生育的女性有多悲惨,而是因为它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相比反乌托邦,玛格丽特更喜欢称这本著作为历史小说,里面的许多细节都是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更令人毛骨悚然。

一炮而红的《使女的故事》如今第三季播出,口碑开始有所下滑,但是电视台仍旧续订了第四季,玛格丽特是否会客串第四季的内容也相当令人期待。

八十岁的她,本质是个俏皮老太太

作为原作者,玛格丽特亲自在《使女的故事》中客串了一个凶恶嬷嬷的角色。

被问到如果不自己亲自上阵,她希望谁来演绎这个角色时,玛格丽特狡黠一笑:“梅丽尔斯特里普吧,我们气质很像”。

虽然作品中充满了控诉、反思与呐喊,但生活中的玛格丽特是个极其会自我开解与解嘲的人。

她说自己在写作之余,会去做一些“伪善的鲜血活动”,在回忆曾经接受采访被羞辱的往事,她摇着头说:“都怪我自己,明知道对方会羞辱我还要去,自作孽不可活,都是咎由自取”。

正因为这样的好心态,身为女权主义作家的她,才能够在外界的争议中保持自己的写作速度,按部就班地发表作品。

10月份布克奖将会公布最终的得奖结果,9年入围6次布克奖,大部分时间都在陪跑的玛格丽特能否如愿拿奖令人期待。

已经八十多岁的她,从来没认为自己到该封笔的年龄,诺贝尔文学奖被门罗摘走,一直是玛格丽特的憾事。

像她这样的老太太,大概会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