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解道德经》---第五章:哇哦!看烟灰缸和看儿子没有任何分别?【第117期】

 唐宗汉武 2019-08-14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道远。

你 · 的

枕中鸿宝

心解道德经

究竟智慧之无尽海,慧流莫不之归,归之亦无增;

具足万法的唯一源,法脉皆从此出,出此而不减。

臻经典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原文加翻译

天地不仁(天地一大幻象中,哪里有仁义的概念啊),

以万物为刍狗(万物都和草狗一样平等无二、幻生幻灭);

圣人不仁(悟道的人哪里还有仁义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百姓和草狗也一样平等无二,都是识活动幻现出来的而已,生而无生)。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幻象,都来自于念头),

其犹橐龠乎(犹如鼓动的风箱一样)?

虚而不屈(不实但无穷尽),

动而愈出(越动,出来的现象愈多)。

多言数穷(用尽语言和数字也无法说得尽、数得清啊),

不如守中(不如安静的观察,不生分别、不落两边,这样就能如如不动、一目了然了)。

译者无知提要:


第五章里面,词汇的关键点就是这个“刍狗”,还有一个是“橐龠”,这两个是这章词汇的关键点。意思的关键点,就是什么是“仁”、“义”。
“刍狗”就是草狗,就是草扎的稻草人这种样子,大约古代是用来祭祀的、或者其它什么样用处。但是从表面来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天地和圣人的胸怀中,不是按我们世间的这些好坏、善恶来分的,它没有什么东西叫做“仁义”,因为在它那里没有东西叫“不仁义”。
就像今天下午,我们问孩子“你幸福吗?”,他说:“爸爸,什么叫幸福啊?”,这里边包含的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它不是说世间的圣人不仁义,不是的,它是说他心中不会执着在这些观念上,他根本就没有不仁不义的这种行为和这种丝毫的念头在,所以你根本就不能拿“仁”和“义”来衡量他、来要求他,因为他完全超出了这一点,这就叫做“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所以他看一切万物、有情无情都是平等的,都没有任何丝毫的差别,他看这个烟灰缸和看你的儿子没有任何的分别,当然这个境界,一般人确实不能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这个是相当高的境界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是什么呢?就是古代的一种皮囊,它用来吹风、鼓风用的,上下两块夹板、中间夹一个皮的袋子,两个夹板一动,那个夹板前边有个口,就能鼓出风来,这个就是“橐龠”,这个“龠”后来简化成我们现在开门的钥匙的“钥”,它在古代是通假字。这些字印来印去大家都不太认识了。那么天地之间它为什么用“橐龠”来比喻呢?就是因为,“道”生天地、万物,但“道”是无形无相的,它还是来形容这个“道”的体、相、用。体是因为没法形容、所以就用它的相、用来形容。那么,像这种空心儿的东西,你不动它,好像它就没有。但它真没有吗?还真不是。你一动,它就能生出来风、生出来各种各样的相,动和静。这个就是用来形容,你的心如果是空的话,就能合“道”的精神。
“虚而不屈”,这个“屈”就当“枯竭”讲,或者是当“断灭”讲,当“空无”讲。它虽然是“虚”,虚就是不实,但它的用可是无尽的。我们有时候讲,这个人虚怀若谷,这个人很谦虚。实际上这样的人往往很有修养,他一张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不得了。
以上都是在形容“道”的用处、用法,那么最后它总结了一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它是分成两段“多言”、“数穷”,就是以多少的言语来描述它,数数、你就算是数到了穷尽,也没法来表述这个“道”的妙用和妙处。怎么能体会到“道”的妙用和妙处呢?那你就不如守住“中道”,在“中道”而用当中去体会这个“道”。它这里边省略的东西太多,所以一般人读来读去就会很拗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就是说守住“中道”。儒家有一本经典叫《中庸》,就是“中者不偏、庸者不易”,守住“中道”就是不着两边,不落在对立相上,不落在任何执着相上。你这样去“用”,就能体会到这个“道”的妙处了!

【陆续更新 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