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一见——和田玉“谷璧”

 艺术品品鉴 2019-08-14

古人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周礼》中记载了玉之六瑞,其中的谷璧就是指带有谷物纹饰的玉璧。

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

谷纹常见于玉器,形如豆芽、逗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

直径21.4厘米,重870克

一、谷纹的起源发展

谷纹的逗号型外观,看上去抽象概括,和春秋时期玉器上繁复具像的龙首纹(蟠虺纹)有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

春秋晚期玉器上的龙首纹,保留具象外观,开始逐步呈简化,甚至产生分解的现象,分解后的龙纹变现形式为谷纹、卷云纹、长尾蝌蚪纹。形制上越来越简化抽象。发展至战国时期,龙纹分解现象极为普遍。

二、种类特征

根据从春秋晚期谷纹始现起,至此汉代发展完成,按照逐步演变、并行影响的形制不同,可分为以下5种:

1.连线谷纹(亦可称,简化龙首纹或云谷纹)

此纹饰的龙首纹已经逐步演变成蟠虺线条短粗、龙首眼睛消失、谷云紧致、排列规整的简化形态。

2.平铺谷纹(亦可称旋涡纹)

此纹饰应该说是所有谷纹里面最简化的,不用浮雕,微减地或只采用阴线刻画出一圈涡纹,如水中漩涡一样顺时或逆时针旋转。

3.圆润谷纹

此时谷纹已达到成熟期,变得圆滑有弧度,四周打磨精细,用微减地技法搓起一小凸玉点,如一个个小豆芽。

4.蒲席谷纹

顾名思义,就是仿照蒲席间的交叉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菱形的纹样,六菱形上平面有时还琢有平铺谷纹。此样纹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古代早期的人们常常是席地而坐,即坐在用蒲草编织的席子上,琢刻蒲纹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居乐业的向往和祈求。

5.乳丁谷纹

乳丁纹在技法上可以说是所有谷纹中最讲究最精细的了,可以说是蒲席谷纹的“精修版”。它要在蒲席谷纹打好的地子上把毛糙的部分打磨平整光滑,还要把菱形凸玉点修磨成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玉点,如一滴滴水珠洒落镜面。可以想象做这样一块玉璧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地。

有时候也会出现蒲席谷纹、乳丁纹相结合出现在同一件玉器上。

谷纹在春秋至汉代整个的发展脉络:

萌芽期谷纹受到了春秋时期龙首纹的影响,发展出了“浓缩版”的短小卷曲的连线谷纹。因为小巧易雕凿,所以被密集运用到玉璧上,给玉璧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

直径21.4厘米,重870克

此件拍品和田玉“谷璧”直径21.4厘米,重870克。玉质温润,色泽光亮,造型独特,极具神韵,实属难得一见精品。璧肉有红润沁色,玉璧正面雕刻瑞兽,双眼圆瞪,相对而视,和田玉质纯净,包浆自然。玉璧上高浮雕琢多只瑞兽,身体拱曲,双眼遥遥相望,望子成龙,刻工精湛,栩栩如生。背面装饰谷纹,布局疏密有致,排列整齐,工料皆佳,技法高超,十分难得。此拍品品相完好,用料珍稀华贵,珍藏至今,甚为不易具有极高的收藏与升值空间。玉璧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的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此拍品来源于江西资深藏家之手,将上于阿联酋迪拜拍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