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中历史:你不知道的马和之《毛诗图》系列画作

 吴梅枫 2019-08-14

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画院待诏,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仿“吴装”创用柳叶描,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有“小吴生”之称。代表作有《周颂·清庙之什图》卷、《月色秋声图》等。

《诗经》起初叫做《诗》,成书于春秋中期,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指的就是《诗经》。而毛诗,指的是西汉时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对《诗》的辑注,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诗经》版本。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这也就使之成为“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绘画题材,以图画形式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载体。

魏晋以来,相传卫协、张墨、谢稚、陆探微等著名书画家均创作过《毛诗图》系列作品,可惜未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毛诗图》系列作品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现存十余卷,几经流转,其中或有缺失,分散于世界各地。

马和之像

其中《鹿鸣之什图》卷、《节南山之什图》卷、《豳风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鸿雁之什》卷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南有嘉鱼之什图卷》卷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另有《唐风图》卷、《鲁颂三篇图》卷、《周颂·清庙之什图》卷藏于辽宁博物馆。

关于《毛诗图》的创作缘由,董其昌在跋马和之《陈风图》中曾载道:

宋侍郎马和之画毛诗三百篇,高宗书传之,流传人间。余所见十六卷矣。

意思是说高宗曾经书写《毛诗》三百篇,命当时“画院十人之首”的马和之以此为题进行绘画创作,“左图右文',内容与《毛诗》相对应。但很遗憾的是此件作品并未完成,马和之就去世了,明代董其昌也只见到了十六卷而已。

马和之《毛诗图》各卷形式一致,根据古人书写和创作的习惯,由右及左阅览,图文并茂。文传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小楷,图依诗而作,用文人的情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

《毛诗图·鸿雁之什·鸿雁》 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需要和大家强调的一点是,这件作品的文字部分源自《毛诗》版本,相对比我们熟悉的《诗经》正文,多了一两句旨在介绍内容、宗旨的解说性文字。比如《鸿雁之什·鸿雁》的前两句:

“毛诗小雅。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毛诗》中有很多诗的场面壮观,情节复杂。为之配图,难之又难,马和之《毛诗图》在这方面表现得却很成功。

《豳风·七月》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录了周代北方农村的社会生活面貌。面对如此复杂的情节,画家冷静地画男耕女织于画幅正中,旁边有两名,突出主题;同时左端房屋内有人宴饮乐奏,与劳动人民形成鲜明对照。整幅画面用笔不多,但准确生动,既有情节描写,又有深层意义上的奴隶与奴隶主的鲜明对比,看似平常却颇具匠心,表现出《豳风·七月》的真实内涵。

《豳风·七月》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毛诗图》中,马和之努力追求一种文人意味。他不是纯粹从诗文出发进行简单平淡的描摹,而是阐发诗之本意,并借助客观形象,提炼主题使之包含一定程度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构图简炼,笔墨灵动之余追求画与诗意境的一致。

董其昌曾高度评价他说:

“马和之学李龙眠而稍变其体,以标韵胜,不得洗刷院体,全欲去伯时骨力蹼椏而得出其上,如深山道士,专气致柔,飘然欲仙,鸡犬拔宅,遥隔麈世,真画家逸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