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 黄新凯 患者韦某,女,40岁,住院号:025XXX77。 因多囊肾合并左肾结石在我院行经尿道输尿管肾镜碎石术。术后反复发热,最高达39.1℃。考虑患者术后多囊肾囊腔内感染,无法有效引流,予行彩超定位下左肾囊肿穿刺引流术。因多囊肾患者肾脏满布囊肿,穿刺只能选择较大的囊肿进行穿刺引流,引出液体浑浊,引流后患者仍发热,虽给予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各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中药以小柴胡汤加减内服,但发热持续12天仍未能退热。 遂于2019年8月7日上午请赖海标教授会诊。 赖海标教授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10多天发热基本有一个规律,即每天12-14点发热先恶寒,随后面红发热,最后汗出热退,18-20点也有时发热。伴恶心,纳稍差,额痛,左腰隐痛。身材瘦小,神疲,唇淡舌淡苔薄黄,脉弦细稍弱。 赖海标教授诊治后拟方药如下: 共三剂,每天一剂,水煎温服,并嘱咐每日上午11时左右服药。 患者服中药当天(7日)仍发热,次日(8日)后连续4天未再发热,精神好转,无恶心,间有额部及左腰隐痛,胃纳一般。唇淡舌淡苔薄黄,脉弦细稍弱。 2019年8月10日赖海标教授二诊后更方如下: 再2剂以后患者精神爽利,纳眠可,二便调,只余少许左侧腰痛。 笔者带着满腹疑问请教赖海标教授: 一是如何把握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二是为何我用小柴胡汤无效,而老师用小柴胡汤原方却疗效如神?三是为何要强调上午11点左右服药?四是西药用了很多高档抗生素无效,而用中药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 针对以上疑问,赖海标教授为我们作了详细分析: 一是关于小柴胡汤的适应症。 经方界素有“小柴胡汤七症”之说,即《伤寒论》96条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加上263条的“口苦,咽干,目眩”,如再加上脉弦也有“小柴胡汤八症”之说。临床上小柴胡汤很常用,但很少有符合以上病症的典型病例。本案使用小柴胡汤原方未作加减,主要抓住患者的发热特点:“先恶寒,随后面红发热,最后汗出热退”,可以看作是不太典型的“往来寒热”,加上恶心,胃纳稍减,用小柴胡汤就比较适合了。 二是为何之前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无效,而后用小柴胡汤原方却疗效如神? 神疲,唇淡,恶心纳减,舌淡苔薄黄,脉弦细稍弱,可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妙在人参”。之前方党参才用10克,量少力弱,我加至30克,即意在健脾益胃,补益中气,鼓舞正气,驱邪外出。仲景原方柴胡用量为八两,按李时珍“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故用至25克,意在加大散邪力度。党参与柴胡,一托一疏,相得益彰。余药皆为常规剂量。 三是为何要强调上午11点左右服药? 患者体型瘦小,受手术打击及发热10多天的折磨,正气已虚,气血不足,无力抗邪,唯有借助12-14点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凑合体内已弱之正气,奋起反击,正邪交争,故表现为“往来寒热”。在每天发热前的上午11时左右温服中药,配合自然界的阳气,合力驱散邪气,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邪去而正安,故热退症减。 四是西药用了很多高档抗生素无效,而用中药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 中西医治病的机理完全不同。如感染发热,西医通过使用抗生素杀菌而退热,而中医退热有多种疗法,有“热者寒之”,有“火郁发之”,有“甘温除热”等等。本例使用“和解”的方法,通过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畅气机,既补又疏,纠正失衡的阴阳,体温遂恢复正常。 二诊后患者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唯有纳欠佳,额痛,腰隐痛,将柴胡用量降至15克,减其疏泄耗气之弊,加麦芽消食开胃,白芷、川芎开郁止痛。 临床上疑难杂症层出不穷,现代医学也不是都能面面俱到,应用中医药诊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特色,不单需精准辩证,用药也需精准,才能方出效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