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基于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采用针刺或者火灸的方法来治疗人体内部的疾病,针灸起源于中国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发现利用,那时人们用“砭石”砭刺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而在火被发现后,灸疗才得以形成。 中 医 针 灸 古代文献 《九针十二原第一》中黄帝道“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所谓“微针”,相对于“砭石”而言,是对所有金属针具的统称。古代的“砭石”,其实就是一些带有尖刃形状的石头,又称砭针。称金属针为“微针”,是形容这种针的品质优良的意思。在《黄帝内经》写作的时代,古老的砭石并没有完全淘汰,金属针具则刚刚诞生,还没有广泛地普及,但金属针具的发明和针刺技术的普及客观上需要一套关于微针治病的理论。 “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外联皮毛枝节,内系五脏六腑,古人将针刺之后的见效之快比作是风吹云散一样,这其实也说明,针灸有治疗急症的条件。对于一些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症状非常清晰的病症都具有相对于其他疗法较大的优势。 历史演进 针灸在隋唐时期成为专门的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设有针灸专科,北宋医官王惟一统一腧穴定位,考订腧穴主治,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学术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杨继洲在家传经验的基础上扩编而成《针灸大成》对于就是针灸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灸理论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落、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理论,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治病的方法——子午流注法、毫针刺法、艾灸、刮痧、拔罐等等。 适用范围 针灸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针灸通过穴位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或者神经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对功能失调性病症的治疗作用比器质性疾病的效果要好,对运动、感觉障碍及疼痛性病症效果较好。2002年,我国针灸病谱研究小组提出,针灸对于16类的461种病症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 除此以外,针灸还有针刺保健,预防疾病的用途,在特定的穴位上施灸可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肺腑、延年益寿的作用。 针灸疗法不断进步 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的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科学内涵,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毫针刺法和艾灸为主的一系列针灸治疗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