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国学的理由和方法

 烟云红雨hhj980 2019-08-15

国学不是做研究的人才学的吗?普通人也有必要学习吗?如果有必要,该如何学习?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内容浩瀚,对普通人最有意义的莫过蒙学和经学,所以对上面问题的讨论,先从蒙学讲起。

学习蒙学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1, 帮助孩子识字。

无论哪本蒙书,都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无论是弟子规之类以幼仪为主的蒙书,还是三字经等其它蒙书,都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作为重点。这点和国外人格教育六大支柱(诚实、尊重、关心、负责、公平、公德)的理念一致。

3, 帮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基本脉络。

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文化的基本脉络,无论是对于自己身份归属感的形成,还是对于未来经学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

4, 帮助孩子了解各类日常知识。

蒙书涉及内容通常比较广泛,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然、地理、历史、人伦、数学等各类日常知识。

蒙学如何学?这里面涉及很多方面:

1, 集中识字,认写分离。

传统蒙学采取的认写分离、集中识字的汉字教学方式,已为大量当代科学研究证实为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方式。

2, 4-5岁开始识字。

字母文字是没有规则的排列组合,因此字母文字的认读主要利用孩子的理性思维;汉字主要是象形文字,汉字的认读利用的主要是孩子的感性思维。孩子在4-5岁时的思维主要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要随着年龄的增加才会不断提高,也正由于此,汉字则可以在4-5岁开始学习认读,而西方国家对字母文字的认读在7岁左右才开始,这一理论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汉字的特点决定它可以比字母文字更早的进行认读学习并实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早,读的书多,孩子可以更早的启迪智慧,更早立志,这或许是黄色人种更聪明的原因,历史上我们的识字教学本就是如此,但当代的情况却是,由于受到西方以字母文字为基础的识字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识字的开始时间和独立阅读形成时间比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还要晚,认读晚导致阅读水平差或许正是中国人在近百年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早认读可以也看做实现汉语圈赶超西方的一个路径。

3, 7-8岁开始写字。

从4-5岁开始识字,到7-8岁可以拿好笔,便可以开始练字。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必须练毛笔,但如果感兴趣,也可在这个年龄开始练习。练毛笔字不仅可以练习写字,而且也可将其视为一种艺术爱好,可谓一举多得。

4, 选择蒙学经典书目。

蒙学书目非常多,我们应当选择其中的经典,三字经和弟子规就是适合当代的孩子学习的蒙学经典。

过去为了科举考试中做八股文的需要,音律诗词类的蒙书如音律启蒙、千家诗等也属必学书目,现在虽然已不再做八股文,但吟诵一些经典诗词,除了上面提到的识字写字等作用外,对于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意义,诗词甚至可以用来做游戏和表演,成为一项娱乐项目,所以孩子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在诗词上下些功夫。可以从4-5岁开始,随年龄增长逐渐由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再到更长、韵律更复杂的古体诗、词。

5, 以指认和吟诵方式为主。

采用这种方式,便于同时记住音和形。采用吟诵方法可以增加孩子学习乐趣,促进和加深记忆。

三字经和弟子规都属于童谣体,字数相同,韵律单一,适合低年龄的孩子,5-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渐接受韵律复杂一些的非童谣体的诗词,如果孩子感兴趣,而且有条件,可以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一些经典诗词。关于吟诵的优点和方法参见《传统读书方法即吟诵的原因、规矩和学习步骤》,通过简单的训练,吟诵的基本技巧可以很容易掌握。

6, 重在实践。

学习中习的含义本身就是实践、练习。对于弟子规之类的蒙书,我们哪怕能实施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人生的发展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反之,即便倒背如流,而做不到,那也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实际情况是记忆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熟练的记忆往往能促进实践,实践也能加深记忆。

7, 家长先行

蒙书虽然针对孩子设计,但对于没有受过蒙学教育的大人仍然意义重大,试问,三字经里面的知识有多少大人不知道,弟子规里面的道理有多少大人不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大人学完后觉得有意义,才让孩子开始学蒙学的。具体来说,首先,学习蒙学让作为中国人的父母补上了缺失的一课,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让我们了解华夏文化基本的脉络,为将来读更多的汉文经典打下基础,同时也让我们的人格更健全,其次,学校老师的国学水平有限,家长的学习可以辅导自己的孩子,第三,家长背背诗词练练字也可以用来交际娱乐、开发智商,年老时也是一件利己利人的正事。

再说说读经。

为何要读经?

1, 读经的核心目的就是一个,提高人的修养。

通过读经不断地求确证,自己认为正确的经过确证后愈加发扬,认为不正确的经过确证后继续坚持,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可以提醒并加以修正,培养自己优良的道德情操,通俗的讲就是教人如何说话办事,如何学会做人,建立健全和健康的人格,每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了,社会自然能和谐发展,后劲十足。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四书为代表),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读经终身受用,等年老了,比起整日无事可做,读经也可算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

2, 有人说读读心灵鸡汤样的书籍或文章,岂不也是这个作用,为何一定要读经?

经常听说“不读活人的文章”,其实,一本书不经过几百年历史的考验,很难知道是不是好书,只有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还能流传下来的书,才能成为经典,因为不同时代的人都认为它讲的有道理,可以指导人生,它才可能流传下来,否则早就被历史所埋没,这也是“经”这个字本来的含义,经历时间考验而仍可持续的道理。英文classical既有经典的含义又有古典的含义,也是说这个道理。

另外,读经也是最有效率的成人教育方式: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读心灵鸡汤一样的文章或者书籍,却往往只能暂时记住几点甚至一点,而且没过多久,往往烟消云散。读这些文章和书籍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是我们读经时间的多少倍,而且读经熟读后是可以随时拿来用的,不会像鸡汤文章或书籍一样很快忘记。我们只用看鸡汤样文章书籍几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将经典记忆,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温习和实践。

3, 世界上的经还有圣经、佛经、古兰经等等,它们也都是这个作用,为何要读儒家经典?

首先,儒家经典是原生汉文经典,更适合长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中国人读。圣经或者佛经虽然也翻译成汉文,但翻译过来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词不达意的情况太多了。一个人中华文化身份归属感的形成主要靠儒家经典的学习,否则你又如何称自己是中国人呢?一个人凭什么称自己是中国人,地域、长相、血缘,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一脉相承和文化的认同感,相信中华文化的就是中国人,无论人在天涯、无论种族血统,这正是百家姓所要表达的内涵所在,看看百家姓有多少是被中华文化同化的所谓外国人的姓氏,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它是平实、入世的日用之道,人人可以学和习、人人可以成为圣人:子不语怪力乱神,你不需要整天想着稀奇古怪的做法,只要老老实实做好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儒士精神相信人生只有一次,有始有终,没有什么来世和轮回,人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草一木。它的创始人和后世重要传承人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普通人,不神话自己,也不相信神,自然没有宗教的一神论而排斥其它信仰,因此儒家思想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宗教,也正因此,它才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和包容性,这正是它能够延续几千年的伟大所在。“中国文化或者说儒家的重点是,它相信人,不相信神(上帝、真主、菩萨…),它信赖人。人会犯错误,怎么才能够矫正,除了靠人,没有别的可靠。世界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正因为儒家思想不是宗教,它具有超越一切宗教,包括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的无法比拟的优势:按照宗教和世俗学校教育分离的当代教育原则,其它宗教不能在普通学校教授,但儒家思想却可以和世俗教育实现完美的统一,而无需单独另立系统。这一点,时至今日世界很多国家的人还没有看到,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看到并做到了。真正的儒家从不会将自己所信仰的称为儒教。

当今的中国需要儒家思想,当今的世界更需要儒家的道,儒家思想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属于每个人。有了它,人才能自立,家庭、社会、世界才能和谐,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发表的宣言中所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4,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搞不明白,为何这么好的经典我们的父辈不读,为何不能像圣经在西方一样代代相传?

这是个稍微复杂的历史问题,本来在一百年之前的中国,读书人都是要读经的,那么这一百年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断了一条腿这样步履蹒跚的走了百年?

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初时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那些考虑国家命运前途的志士仁人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探寻其中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从教育体系的改革出发,将西方适应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的学校教育体系(普鲁士教育体系)照搬到中国,希望尽快扭转中国落后的局面。这种做法确实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基于宗教和教育分离的原则,西方教育包括以知识技能为主的世俗学校教育体系和以培养人的思想灵魂为主的宗教教育这两套系统,换句话说,西方除了以科学知识技能为主的世俗的学校教育系统之外,还包括以人的思想灵魂信仰教育为主的宗教教育系统,包含家庭的、教会的、社会的宗教教育。这就如同人的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条都无法正常走路,而我们错误的认为世俗学校教育系统就是西方教育的全部,而没有将西方宗教教育系统也同时引进过来。本来宗教教育系统没有引进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几千年来的本土教育体系本来就是以读经为核心的教育,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加上中国文化的思想灵魂教育,这倒也能保持两条腿正常走路,但可悲的是国民政府竟然在上台初始便废除读经教育。我们就这样只有一条腿而步履蹒跚地走了一百多年。

不过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国人逐渐认识到灵魂的空虚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庆幸的是,我们的文字没有完全断掉,一批批有识之士以国民素养提高为己任,将之前的文化拾起来,再整理,再学习,再教化,虽然已中断百余年,艰难重重,但前途光明。

5, 读经除了修身这一核心作用外,它还有其他一些附带作用,这让读经更加有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果整个社会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必然减少,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这个世界岂不发展的更为迅猛。儒家思想的无神、无偶像崇拜、包容开放的大同精神决定了它必将是未来世界主导思想,它将会有力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当国家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国人精神高尚且统一,这样整个国家的形象便会高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信仰中国文化。

父母教育子女的利器:我们知道百年来的几代人基本上都没有读过经了,如果父母能从我做起,开始读经,那么经典语句父母随时可以拿来作为教育子女的依据,就不会只是一味的强制要求孩子做而讲不出道理,引起孩子反感,这和写论文找论据的道理是一样的。

弥补亲师教育的不足:亲师看到的问题可以引导纠正,看不见的情况何止万千,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们如何处理,就要需要有高度智慧的指引,经书就是这些指引的集合。况且很多老师尤其是父母本身水平就很差,让他们来教授和指导孩子如何做人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我们为何不引入一个更好的老师--圣贤之师,向圣贤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读经,经就是这些圣贤思想精华的总结。

打开历史宝藏的钥匙:蒙学和读经的经历,为我们打下国文的底子,将来我们从事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或者从事任何职业,都可以为我们继续向古人学习、汲取中国几千年的丰富养分打下基础,想学习和研究古人某方面知识就易如反掌了。比如我们想进一步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读史、子和集的书,比如学习建筑,可以读营造法式,学习教育,可以读学记、朱子读书法等。

文言是汉语言的书面语言,文言是以先秦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删减(书面载体贵,就尽量压缩文字以便记载更多内容)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后来逐渐定型并形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系统。口头语言变化很快,100年后的人可能就不知道之前人的意思,所以两个系统的好处是无论口头语言如何变,而文言系统基本不变,这样文化就得以完美的传承,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主要原因。

五四后学习西方,推广白话文,废除读经,此后文言文教学虽然并未立即消失,但已从系统学习到支离破碎的选篇学习,而且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直到文革时期文言文基本消失。

这种状况导致事实上书面语言口头化,和口头语言基本保持一致--我写即我说,这虽然方便文字的学习,但同时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文明几乎断代了,因为除了部分搞汉语言研究的人还懂得文言外,绝大部分人已经阅读不了我们的文化经典,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只是会说汉语的人,而不是继承中华文化衣钵的中国人。“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土地还是那个土地,山河还是那个山河,但大部分人不了解中华文化,少数了解的人就像遗民一样生活在胡尘里。不过可喜的是,虽然遗民南望的大宋王师终究没有回来,而当代统治层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教科书中古文诗词比例已大大提高,论语已作为高考必考内容,照此发展,中华文明的复兴虽遥遥但可期矣。

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比如说读经可以学习识字,过去有些蒙馆就是以论语开蒙的;为书法学习提供素材;儒家经典本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提高文学修养和作文品质;诵读经典可以开发智力,这一点对任何一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犹太人能占诺贝尔奖的30%,这与犹太人从小背诵圣经进行记忆力训练密不可分。

专业方向: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深学,这样将来也可以向国学专业方向发展,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职业上可以做领导、经商、老师或者研究顾问人员等;无论将来是为官、为商一方,还是做老师或研究顾问幕僚,这些都是在传道,儒学的出路其实和过去一样,也和现在学文科类专业有点类似。

如何读经?

1, 选择经典

经书很多,作为普通人,没有时间读很多,必须选择其中基本经典用功,如语孟大庸、老庄、传习录等,这样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有价值。

2, 不断的读。

不能读过一次就放下万事大吉了,那是考试思维在作怪,读经可能对考试有作用,但它的目的并不是考试,考试只是一个附带作用。每一遍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修养得以不断磨练。

3, 读原典。

看别人的解释,远没有自己学习体会原典深刻并具指导意义。虽然开始可以拿一些通俗读物引起兴趣和入门,但最终还是要读原典。

4, 讲求次第。

一本经书各部分内容,以及不同经书之间是由浅入深,相互印证的,前面不理解读到后面就容易理解,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颠倒顺序不利于学习。

5, 要训诂。

读经要讲每个字的意思,并以孩子能听懂的方式将字面意思合起来讲,这叫串讲,但不是解经,解经是义理的讲解,需要到小学之后开始。对于刚开始学习的孩子不必要求每句话都理解,因为它还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

6, 可以吟诵方式读

原因、方法另见它文《传统读书方法即吟诵的原因、规矩和学习步骤》。

7, 要熟读。

经是要将来指导行为,只有能够随时说出,才能起到指导自己的行为的作用。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如何践行,没有践行怎么真正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孩子对有些话不理解为何仍然让他读背呢?因为:

经的内容对人一生都有积极的指引作用,越早记忆越能更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虽然开始未能完全理解,但能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消化吸收;另外,学生时期时间最多,今后很难再找到这样大片的时间做这个事情了;感性记忆强的时期,对内容的准确记忆更强。总而言之,如果工作之后才开始读,效率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8, 复讲。

孩子在背诵之后进行复讲,一个人真正学会了、理解了,是他可以再讲给别人听。

9, 重在实践。

书读千遍,不如实践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等等这些都是可作为处事箴言,哪怕终身践行一句话都受益无穷。如果句句倒背如流而不能实践一句,则读经就没有任何意义。

10, 扩展阅读。

史书是对经典的印证,更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所以如果感兴趣、有时间,亦可多读经典史书,如前四史、资治通鉴、明史等。(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