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竭与逆厥,这两者都是针刺误治后所导致的临床危象。 首先关于“重竭”,经文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叫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首先,文中的“脉口”就是指诊脉的部位,也叫气口、寸口。因肺朝百脉,脉之大者会聚于此,故称脉口。而这段经文说的是,人体在五脏的精气已经竭绝的情况下,脉口则表现是微弱无根、按之欲无的,此属于肾虚、髓竭、精伤等内绝的阴虚证。施针治疗时理应补其阴精;但医者如果针刺时反而取用其外在病所之处的腧穴及阳经的合穴行针,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外的阳气,那则就会愈益其阳而愈损其阴,并使得内竭之五脏精气愈发衰竭了。如此,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但在临死时,患者又因其脏气已经耗竭而虚脱,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其表现出的病象反是安静的。 而关于“逆厥”,经文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这段经文意思是说,人体五脏在外的精气如果已经竭绝的情况下,此时表现在脉口的脉象就是微弱的,轻取似无的;此乃属于阳气衰绝的重症,治疗时理应补其阳气。但如果医者于针刺时反而取用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施治,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内的阴气,则就会使得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使已经虚衰的阳气内入而愈发衰竭;而阳气内陷又会引发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一旦发生厥逆,则就必然会导致死亡。然而这种死亡,一般患者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患者多有烦躁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