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翰卿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读后感

 djfok 2019-08-15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

1.       作者本人实践经验体会注在每一个方剂下

2.       作者把类似方剂列出,大大帮助学生区别应用,不至于混淆乱用;

3.       把禁忌症写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不犯大的错。

4.       把伤寒论和此方剂有关的条文都摘录放在下面,省去了学生自己总结。

使我对某些方剂重新认识,以前忽略了一些,例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汤的几个类似方剂。 附子和芍药配合,还是和桂枝配合。

另外,重新启发了对桂枝芍药应用的理解。外散和内敛。附子汤和真武汤用了芍药,其实症里有水的,用了白术茯苓排水,但不忘用芍药敛阳归于内。而甘草附子汤就舍弃芍药用桂枝,不要内敛,要通外通阳,因为痹症要通阳达四肢末端。人出汗还是不出汗,是一种表现,外三过多还是内敛过多,当然是在虚症的前提下。实症出汗是另一个范畴。

有的人不怎么出汗,但是舌尖红刺,太阳气虚,说明火郁于内,久则在营在血,同时气不达表,造成表虚现象。

治病仅知道阴阳分别是不够的,要知道寒热分布。泻心汤上热下寒(阳明),乌梅丸也是上热下寒(厥阴),四逆散和小柴胡汤都是‘阳微结’,里热外寒。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火郁于内而太阴虚,所以药下去干姜桂枝和郁火相碰使人烦(初服反烦),而之后通过柴胡发厥阴之火于外,最后郁火散于外,太阴也得到了阳气补助,其用天花粉是郁火灼伤津液。 所以,有上热下寒,里热外寒,此种复杂形态非纯补纯泻可为也。阴阳相互进退,团结(纠缠),或专于某经,或三焦之一,或某脏某腑。 为医者,不知应收、应散,病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则徒耗药物,迁延病情,未知可愈之时,未悟透医理,诚可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