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忠孝不能两全 ”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19-08-15

《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四十九

/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九则《四牡》,副标题为《忠孝不能两全》。

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释

四牡:指驾车的四匹雄马。

騑(fēi)騑:《广雅》:“騑騑,疲也。行不止,则必疲。”

周道:大路。倭(wēi)迟(yí):亦作“逶迤”,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

靡:无。盬(gǔ):止息。

嘽(tān)嘽: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的白马。

不遑(huáng):无暇。启处:指在家安居休息。启,小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跪着,臀部贴于足跟。

译文:

四匹公马跑得累,道路悠远又迂回。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好伤悲。

四匹公马跑得疲,黑鬃白马直喘气。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家中息。

鹁鸪飞翔无拘束,忽高忽低多舒服,累了停歇在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父。

鹁鸪飞翔无拘束,飞飞停停真欢愉,累了歇在枸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母。

四骆马车扬鞭赶,马蹄得得跑得欢。难道不想把家回?将这编首歌儿唱,儿将母亲来思念。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

——难道我不想回家乡?只是国事未成,我心悲伤……顾不上将老父奉养。……顾不上将老母奉养。

《传》:“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

——思归故里,想报恩父母也;不能止息的,是国家大事也;伤悲者,公私两难也。

《笺》:“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

——不顾私恩,是不孝也;不顾国事,是不忠也。

综上所引,《诗经-四牡》、毛《传》、郑《笺》均言忠孝不能两全。

钱钟书指出,后世小说、院本所写“忠孝不能两全”,均发端于此。

黑格尔论述“伦理本质”,也是举家恩与国事不容兼顾为例。

以下钱钟书列举史实以述“忠孝不能两全”:

1、《韩诗外传》卷一有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一节;

——楚惠王时,白公胜发动政变,杀死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劫持了惠王。朝廷中有一忠臣,向母亲告别,欲为惠王去拼命。他母亲问:“弃母死君可乎?”该忠臣回答:“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在去宫中的路上,此臣两腿打战,在车上都站不住,不停地跌倒。帮他赶车的仆人劝他,都吓成这样了,就别去了吧。臣说:“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到了朝堂,白公胜果然把这个大臣给杀了。

2、卷二记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刎颈而死;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刚直廉正,不逢迎,不偏私。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令人追捕归案,竟是自己父亲。他放走了父亲,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违法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3、卷六记田常弑简公,“石他曰:……‘舍君以全亲,非忠也,舍亲以死君之事,非孝也。……呜呼,生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乃进盟以免父母,退伏剑以死其君”;

——春秋时齐国大臣田常杀了齐简公,立简公弟为君,揽权归己。田常昭告齐国大臣们,必须与他结盟。不与盟者,杀其全家。石他说:如果背叛简公保全家人,是不忠;如果不管家人,忠于死去的简公,是不孝。于是,石他前去和田常结盟以保全家人,而后伏剑自杀。

4、卷八:“可于君不可于父,孝子勿为也,可于父不可于君,君子亦勿为也;故君不可夺,亲亦不可夺也。”

——忠君而不能孝敬父母,孝子不取;孝敬父母而不能忠君,君子也不取也。忠君之志不可夺,孝敬父母之志也不可夺也。

5、《说苑·立节》记白公之难,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后世“忠教不能两全”之语昉此。《全后汉文》卷三0袁绍《上书自诉》亦曰:“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

——楚国士人申鸣,在家奉养其父,以孝闻名。楚王欲拜相,申鸣辞谢。后在其父的劝导下入朝为相。

三年后,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将去为楚王战死沙场,其父阻止说:“弃父去送死,可以吗?”申鸣说:“既已侍奉人主了,难道不应该为他牺牲吗?”于是辞别双亲,率军包围了白公。

白公问计于石乞:“如何解围?”石乞说:“申鸣是孝子,劫持其父,申鸣闻信必来投诚。”白公用兵劫持了申鸣的父亲,并告诉他说:“你归顺我,我同你分楚国;你不答应,就杀了你的父亲。”申鸣流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人主的大臣;现在我不可能做孝子了,还能不做忠臣吗?”命令士兵击鼓进军,杀掉了白公,申鸣的父亲也被对方杀掉了。

楚王赏给他一百斤金,申鸣说:“吃人主的饭,又躲避人主的难,不是忠臣;为安定人主的政权,致使父亲被杀,不是孝子;两种名分不可能同时兼得,两种行为不可能同时成立。如果这样活着,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于是就自杀了。后世“忠孝不能两全”来源于此。

6、《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西汉末年,益州刺史王阳,曾巡行来到险地邛崃九折阪,他认为不应拿父母恩赐的生命去冒险,称病辞官。王尊继任益州刺史,也来到邛崃九折阪,问属下:“这不是王阳所害怕经过的险道吗?”回答:“是”。王尊说:“王阳做孝子,我王尊要做忠臣。”命令策马前行,义无反顾。

7、《后汉书·邳彤传》王郎捕彤父弟及妻子,以书招降,“彤涕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

——邳彤为汉世祖刘秀良臣,常从刘秀征战,时有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企图消灭刘秀。王郎部下拘捕囚缚了邳彤的叔父及妻子儿女,王郎手书邳彤说:“投降就封爵,不投降就灭族。”邳彤流泪回报说:“事君王(刘秀)的不得顾家。邳彤亲属所以至今得以安身于信都(郡名),是刘公(刘秀)的恩德。刘公现在正忙于国事,我邳彤不得以私事为念。”

恰好更始(地名)赶去的将士攻下了信都(郡名),王郎兵败走,邳彤家属得免于难。

8、《后汉书·冯衍传》田邑曰:“间者老母诸弟见执于军。……诚使故朝尚在,忠义可立,虽老亲受戮,妻儿横分,邑之愿也。”

——田邑说,以前,老母诸弟被执于军,而我安然不顾,这难道不是重节气吗?假使一个人居于天地之间,把寿命看得贵如金石,想要长生而避免陷于死地就可以了。现在百岁寿龄,没有人能达到,老年壮年之间,距离有多大呢。如果更始政权还在,忠义可以建立,虽老母受戮,妻儿身首横分,也是田邑愿意的。

也就是说,现故朝已灭,再言尽忠就没有意义了,须弃忠而尽孝。

9、又《独行传》,赵苞母及妻子为鲜卑劫质,苞率兵“与贼对阵,苞悲号谓母曰:‘……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母遥谓曰:‘何得相颇,以亏忠义!’”

——据《后汉书.独行列传. 张苞传》载:“赵苞,字威豪......迁辽西太守 ......以到官明年(即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 遣使迎母及妻子,垂当到郡 (治阳乐今辽宁义县 ),道经柳城,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苞母及妻子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步骑二万,与贼对阵。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 母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 以亏忠义!......’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 。”(语近白话,不复译)

10、《晋书·周处传》西征,孙秀谓曰:“卿有老母,可以辞此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又《良吏传》潘京答州刺史说:“今为忠臣,不得复为孝子。”

——面临西征,孙秀对他说:“您有老母,可以离开吗?”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还能顾得上在家孝敬父母吗?”又《良吏传》潘京答州刺史说:“如今既为忠臣,不能在家孝敬双亲了。”

以下钱钟书尚列有数例,事异情同,恕不赘引。

    钱钟书一语申明举例的意图,是揭示《毛诗》《韩诗》所称“忠孝不能两全”的内涵:

聊举数事,以申《毛诗》《韩诗》之蕴。

在封建家国天下,志士赴国事为尽忠,是公义;孝敬父母,是私恩;尽忠和尽孝往往不能兼顾,两难抉择关乎节操和性命,当此关头,志士或者舍尽忠而取尽孝,或者舍尽孝而取尽忠,或者选择自裁以谢世。

二〇一九年八月十五日

(注:篇中斜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九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九则

四九 四牡·忠孝不能两全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传》:“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笺》:“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按《采薇》之“王事靡盬”,仅感“靡室靡家”,此诗“怀归”乃为养亲,故有“孝子”之说。王符《潜夫论·爱日》篇说此诗亦云:“在古得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后世小说、院本所写“忠孝不能两全”,意发于此。《毛诗》中只一见,《韩诗》则屡见,且加厉而为悲剧性之进退维谷,生死以之。黑格尔谓“伦理本质”彼此凿枘,构成悲剧,亦举家恩与国事不容兼顾为例。《韩诗外传》卷一有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一节;卷二记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刎颈而死;卷六记田常弑简公,“石他曰:……‘舍君以全亲,非忠也,舍亲以死君之事,非孝也。……呜呼,生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乃进盟以免父母,退伏剑以死其君”;卷八:“可于君不可于父,孝子勿为也,可于父不可于君,君子亦勿为也;故君不可夺,亲亦不可夺也。”

[增订三]《说苑·立节》记白公之难,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后世“忠教不能两全”之语昉此。《全后汉文》卷三0袁绍《上书自诉》亦曰:“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

皆言公义私恩,两端难执,顾此失彼,定夺取舍(choice),性命节操系焉:怀归将父,方此又缓急不可同年而语矣。《外传》卷六论石他之死曰:“《诗》:‘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石先生之谓也!”(参观《吕氏春秋·高义》、《史记·循吏传》、《新序·节士》);即引《大雅·桑柔》之什,以示羝羊触藩之困,《毛传》、《郑笺》均训“谷”为“穷”,正悲剧中负嵎背水之绝地穷境也。阮元《研经室一集》卷四《进退维谷解》深非《传》、《笺》,以为:“‘谷’乃‘穀’之假借字,……‘穀’,善也。……谓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因谓“汉人训《诗》,究不如周人训《诗》之有据”,举《晏子春秋》叔向语及《韩诗外传》石他节为证。《晏子》吾不知,若《韩诗》此节,则韩婴亦“汉人训《诗》”,似与毛、郑无异。石他固可谓不“舍君”而又“全亲”矣;然仍一死自了,则“全亲”而终“舍亲”也,进盟而后伏剑,则虽死而不得为“死君之事”,不免于“舍君”也。盖折衷斟酌,两不能完,左右为难,此所以悲进退皆穷。他之言曰:“呜呼!”曰:“悲夫!”曰:“不得正行!不得全义!”非“嗟其穷”而何?彼自痛“不得全义”,途穷而就死路,傍人引诗叹之,阮氏遽谓意乃美其“善全两难”。有是哉!经生之不晓事、不近情而几如不通文理也!《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郏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敷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增订一]《后汉书·邳彤传》王郎捕彤父弟及妻子,以书招降,“彤涕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

《后汉书·冯衍传》田邑曰:“间者老母诸弟见执于军。……诚使故朝尚在,忠义可立,虽老亲受戮,妻儿横分,邑之愿也)。”又《独行传》,赵苞母及妻子为鲜卑劫质,苞率兵“与贼对阵,苞悲号谓母曰:‘……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母遥谓曰:‘何得相颇,以亏忠义!’”《晋书·周处传》西征,孙秀谓曰:“卿有老母,可以辞此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又《良吏传》潘京答州刺史曰:“今为忠臣,不得复为孝子。”《世说·言语》:“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叹云:‘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周书·泉企传》高敖曹执企而东,企临发密戒子曰:“忠孝之道,不能两全,宜各自为计,勿相随寇手”;《隋书·高颎传》受命监兵,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封演《封氏间见记》卷四《定谥》详记颜真卿、程皓因韦涉谥“忠孝”之争。聊举数事,以申《毛诗》·《韩诗》之蕴。欧阳修《五代史·唐明宗家人传》:“而世之言曰:‘为忠孝者不两全。’夫岂然哉?”;一若能解连环,而实罔措,观《唐臣传》第一四论乌震可知也。《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别传》云:“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座,不与此论。太子咨之于原,原悖然对曰:‘父也!”亦谓忠孝不能两全。其举例大似高德温著作中设想:“吾母抑吾妻,或乃愚媪,或则荡妇(a fool or a prostitute),受佣于一世文章宗主(Fenelon),其家忽遭焚如,吾奋入火宅,孑然只身,只办救一人出,将负载吾母或妻乎?抑拯救此文雄欤?”自答云:“明连之士(a reasonable man)必以斯文为重,宁舍置妻、母。”读者大哗,渠因追易妻、母为父或兄,易愚媪、荡妇为钝汉或浪子(a fool or a profligate)。盖谓若同临焦头烂额之危者,一女而一男,则孰弃孰取,尚有犹豫之地;脱二人均为丈夫身,则弃取立决,可抛父或兄无顾尔。

[增订一]意大利古有“乘舟问答之戏”,既类高德温之设想,复同144页论《谷风》所引《楚昭公》之情景。二男同悦一女,女均羁縻勿绝,无所厚薄;旁人因问女曰:“设想汝三人共驾扁舟出游,中流风浪大作,舟不胜载,必抛一人入水,二人庶得全生;孰弃孰留,唯汝所命。敢问:汝于两男子中将以谁投付洪流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