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荟萃 | 丁氏推拿,刚柔相济,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xyf4345 2019-08-16
百年传承  根繁叶茂
▲▲▲

丁氏推拿流派其实涵盖了上海的两大推拿学术流派: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㨰法推拿学术流派。因其师祖都源自丁凤山, 因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在申报流派传承研究基地时, 按照上海地区中医流派命名的习惯将这两大流派合并称为丁氏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前辈(图源自《海派中医流派传略图录》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江苏扬州丁凤山(1847-1920)师承中原李鉴臣推拿医术,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的推拿手法,在扬州、上海一带发展、创立的推拿流派。20 世纪40 年代, 丁氏后人丁季峰又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造了㨰法操作手法,形成了㨰法推拿流派,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丰富了丁氏推拿的流派体系。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以朱春霆为核心的丁氏推拿流派门人弟子先是通过上海市卫生局创办的推拿医士训练班,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传授一指禅推拿流派和㨰法推拿流派的手法和医术;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几十年来推拿专业人才一代代的培养和输送,丁氏推拿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推拿学术流派之一。

丁氏推拿流派中的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㨰法推拿学术流派,以及由此发展的脊柱微调手法、功法导引推拿技术、海派儿科推拿等,能起到止痛、活血、通络、散瘀、正骨、强筋、解痉等诸多作用,应用于脊柱病、四肢关节损伤、内妇杂病、儿科病证等多种病证。在丁氏推拿学术流派1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支系传人人才辈出, 对丁氏推拿学术流派的传统技术及思想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临床诊疗各具特色, 使丁氏推拿学术流派的发展枝繁叶茂。

▲丁氏推拿部分医著

丁氏一派中, 以丁树山一支成就较为辉煌, 其弟子朱春霆是上海推拿学校的首任校长,是中国推拿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丁树山之子丁季峰, 在1940 年代创立㨰法推拿流派, 是推拿创新发展的代表人物。丁季峰弟子严隽陶是我国首位推拿学科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 丁季峰的研究生沈国权开创了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丁季峰

丁氏推拿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有曹仁发、严隽陶、罗志瑜、程炳卿、金义成、赵毅、沈国权和朱鼎成等, 主要传承人包括董家麟、钱裕麟、是有康、周信文和倪弘德等, 第五代、第六代传人如房敏、孙武权、纪清、章家福、王建伟、龚利、张宏、吴嘉容、顾非、吕强、陈志伟、张喜林、许军、盛锋、严振、刘鲲鹏等目前已成为丁氏推拿的中坚力量。在流派传承过程中, 设有严隽陶、曹仁发、金义成和沈国权等名老中医工作室,并组建有脊柱推拿、健康行走、儿科推拿等多个团队。

百年发展  体系渐全

▲▲▲

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海派丁氏推拿流派形成的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手法的操作应用上,提出“ 柔为贵, 刚柔相济” 的观点。
柔和是维持手法良性刺激的基本前提。一指禅推拿和㨰法推拿均强调柔和为贵。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把柔和作为手法的最高要求, 追求“法之所施、令患者不知其苦”。实际操作时, 还需要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二是在手法的作用部位上,提出“ 点为主, 点面结合” 的观点。
点是穴位点和压痛点(经外奇穴),面是经筋和皮部,点面结合就是经脉和经筋的结合。一指禅推法是点状刺激的标志性手法,即按法和按揉法为持续刺激而发展起来的。㨰法是面状刺激的标志性手法,是在保持点状良性刺激的特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持了一指禅推法的柔和性和持续性,又扩大了刺激面。
三是在治疗方式上, 提出“动为先,动静结合”的观点。
丁氏推拿动的范围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精神运动,也可以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一方面通过医者的运动促进患者的运动;另一方面,需要患者的主动运动, 结合功法训练健身强体、促进疾病的尽快愈合。

在理论上,丁氏推拿流派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一指禅推拿临床应用时“推腧穴、走经脉”“紧推慢移”, 注重穴位上的重点操作, 在一个穴位上操作时间较长;㨰法推拿临床应用时,㨰法与被动运动并重,特别注重被动运动的循序渐进。此外,丁氏推拿流派还吸收现代医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吸收现代医学中解剖、生物力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理论;在适应范围上,丁氏推拿适用于内妇疾病、儿科疾病和骨伤疾病。

丁氏推拿治疗脊柱病疗效显著,基于中医“经筋”理论,继承发展“筋骨并重”理论。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展开了脊柱病“筋骨”稳定性研究,提出脊柱周围肌肉等软组织力学性能的变化,是导致脊柱病功能病理变化的内在机制,是致使脊柱病结构病理变化的始动因素, 也是脊柱病临床推拿手法有效干预的共同环节, 将脊柱病治疗“整复理论”向“调整理论”发展,丰富了中医“经筋”和“筋骨”理论体系,建立了脊柱微调手法系列等;将现代康复评价体系、功能评估平台创造性地融入脊柱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临床疗效评价量化、诊疗规范、质量控制研究中, 对于脊柱病推拿特色疗法临床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文载于《上海中医药报》2019年第29期“中西结合,岳医传薪”栏目。

新媒体编辑 | 杏仁   图片| 网络   校对 | 菀彤

在看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