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攸州刀郎 2019-08-16

自秦代统一文字,规范了小篆,成为古代一种重要的字体。至汉代,由于隶书的发展,篆书不受青睐,汉代篆书遗迹也很少。至唐代小篆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延续秦篆著名者有李阳冰、翟令问等,直至清代碑学兴起,金石、考证、校勘盛行,人们重新对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篆书的人多了起来,出现了一批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一直影响到20世界末,从清代著名的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之后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维钊等。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邓石如《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局部

邓石如在清代篆书和隶书的中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在篆书被萧条千余年后,重新唤起古老字体的魅力。他用质朴、凝重的线条书写篆书,少修饰保持了线与结构的生动。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赵之谦《篆书潜夫论四条屏》

释文: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国有常君,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矣。我文景患其如此故令长视事, 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上下无所窜情。加心安意专,安官乐职,图虑久长,而无苟且之政。

款署:潜夫论。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壬申八月弟赵之谦。

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白文)

小篆均匀的线条、匀称的空间,书写上不容易拉开距离,要强化个人的特点,提按成为一种简便的方法。人们所熟悉的楷书、行书笔法,就这样进入了篆书中。之后的赵之谦等人,可以看到清代篆书逐渐加入提按的过程。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石鼓文拓片

清代碑学影响下的书写,强调“金石味”,一部分书家在书写时伴有颤抖的笔法,还有的在行笔加大力量,使线条凝重厚实,同时还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性,典型的是吴昌硕。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吴昌硕《集石鼓文七言联》

到了清末民初,吴昌硕为篆书带来了新的活力。清末篆书名家林立,吴昌硕比较明智,上追先秦刻石《石鼓文》,除了线条在字体结构轻松地与他人拉开了距离。此外,石鼓文笔画粗细变化较少,他借助于此,避开了书写中的提按,从而截断了清代篆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古风。吴昌硕的作品能够在精准和放纵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融进行草书中的某些东西,生动而富于变化。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齐白石篆书立轴

齐白石写篆书,把直线、斜线的穿插以及空间压缩、夸张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将这种篆书用在印章创作上。

黄宾虹则在行笔中加入了小小的顿挫,使线条向金文拓片中残缺的线靠拢,仔细比较,两者的区别当然非常明显,但黄宾虹的那些顿挫,与他的运行节奏,与他单字结构有意的规整化取得了很好的统一,作品因此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它既不同于先秦金文,也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其他所有篆书。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黄宾虹七言联

陆维钊在篆书中糅合隶书的某些元素,创造出了新的风格。生硬、强悍的收笔,丝毫没有破坏作品的高雅气质。

这种书体在清朝发展到高峰,当代书坛写的人少,独辟蹊径入国展

陆维钊《篆书陈毅诗轴 》

吴昌硕和黄宾虹虽然利用的是先秦石刻和金文的结构,他们属于接续清代篆书的传统,而创新了用笔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