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创作 “再造创作”,顾名思义,就是基本按照原字帖进行整体风格还原的再创作模式。较之“集字法”和“演绎法”的创作而言,“再造创作”最大的不同是用任意的文字内容来还原“临帖”之点画、偏旁、结构等元素,不允许对原帖尤其是单字进行夸张、变形等任意改造。 “再造创作”需注意如下几点:一、书家经过长期临帖,对字帖中文字的点、画结构以及相互间的异同皆需强记于心,甚至要做到如数家珍,此为获得扎实的“再造”之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进行“再造创作”的前提。二、临摹法帖,尽管点画、线条、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千变万化,但针对每件作品而言,总会包含一种贯穿全篇、反复出现、形态相近的基调,这也是与其他法帖迥然不同之处,而把握整体基调对过渡到“再造创作”,非常重要。三、“再造创作”不但是检验“临摹”成果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对于巩固临帖成果、检验活学活用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四、篆书“再造创作”需要具备古文字知识、解决字法问题,书家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五、当中国书法艺术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印迹。陈洪武先生说:“高科技让当代书家的眼界十分开阔,取法更为宏富,这一切为书法在新时代的创变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十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与运用,对书法更是影响深刻。”笔者认为,在书法研习的过程中,可以也有必要借鉴网络和电脑做一些诸如画方格、查字典、排版甚至宣纸颜色搭配和章法布局等辅助工作。它既是书法跨越新世纪后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书家拓展书法临创视野、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 在安徽怀宁县城北大龙山下白麟板的邓家大院内,有一副署名为“题碧山书屋”的龙门对长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副龙门长联,由邓石如撰并以隶书书就,其也有楷书书写该联留世。此联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有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说言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神奇。笔者以该联为内容,用《白氏草堂记》的书体进行了再造创作。(见图一)现以联首“沧海日赤城”五数字为例,将“再造创作”之主要过程阐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先从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发行的正版书籍中,找到该对联的权威版本,输入电脑,选择“汉仪篆书繁”字体(该字体网上可查找下载),然后将其打印出来(见图二)。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直接临写“汉仪篆书繁”文字,作为篆书创作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电脑字体缺乏古代经典碑帖所具备的古意与美感,脱离了“书如其人”之作者的笔墨精神与书写神韵。但是,“汉仪篆书繁”字体篆法相对错误较少,对大多数篆书作者而言,借鉴其作为篆体尤其是大篇幅多字进行字体转换,颇具现实意义。第二,再造创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需要严格按照字帖《白氏草堂记》的九十多字完成其他文字的相同韵味书体的转换。字帖中的原字,如该例中的“日”字,可直接运用(见图三)。第三,绝大多数需要创作的字,原字帖是没有的,但是,它们是提供“再造创作”最重要的原始素材,将其偏旁和笔画拆散,就可以重新组成《白氏草堂记》里没有的新字。“赤”字,由原帖“盖”字、“大”字、“杉”字的偏旁“火”组合而成(见图四)。第四,再造其余的“沧”“海”“城”三字,其除了需要借鉴《白氏草堂记》原字偏旁之外,还需要借鉴基本笔画和复合线条方能完成。“沧”字由原帖“潭”“阴”“蔓”“石”“如”五个字获得(见图五);“海”字由原帖“潭”“松”“如”三个字获得(见图六);“城”字由原帖“地”“织”“拂”三个字重新组合而成(见图七)。第五,将原字帖文字拆散,进行再造组合,必须是在对字帖结构规律总结与领悟之后,方能得心应手。第六,对于早期的习书者而言,“再造创作”之字,其源于原帖之本字、偏旁、笔画的“再造”过程,即使一点一画,亦均不宜主观臆造。正如明人丰坊所言:“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
|
来自: zjr1212 > 《书法讲座 | 《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