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3)

 zjr1212 2019-08-16

从基本点画入手

  学习书法,理应解决“如何书写”并确保事半功倍之“有效书写”。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曰:“学书必学古人法帖,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看帖贵博,尤不可不知”,寥寥几语,言简意赅。临习字帖入门之法,即先细阅之,再精临之,后活用之,毋庸置疑。书家李文岗先生有言:“学书不临帖等于自杀,机械临帖会被他杀,书家只能在入帖和出帖之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笔者认为,研习经典碑帖,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何为正确方向呢?一言以蔽之,将字帖中每一个汉字拆散,将文字中的基本笔画提炼出来加以研究、归纳,是学古临帖颇为有效的途径。

  小篆的基本笔画较其他书体而言相对简单,概括来讲仅直画和弧线两类。其中直画包含点、横、竖笔画,弧线则包含上、下、左、右弧线,以及“S”、反“S”等连续曲线等。学习《白氏草堂记》,不妨从最基本的点画,即点、横、竖、左右弧线入手。掌握书写小篆的点画笔法,是习篆用笔的诀窍。首先,认真观察、分析线条的外在特点,包括起、行、收之形态。其次,动态还原笔画的书写方式,并推敲探寻出原作者的用笔特点与规律。《白氏草堂记》的基本笔法特点为藏头护尾、直中寓曲、线条浑厚,用笔方法可概括为“中锋用笔”、凝练劲挺、蕴含张力。(见图一)

图一

  一、点笔画。无论是秦代玉箸篆,还是唐代铁线篆,小篆点笔画往往书写成一笔短横。宋姜夔在《续书谱·真书》有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观察《白氏草堂记》中“高”“龙”“织”“覆”等字,可清晰看到邓石如将点笔画写成略为倾斜的短竖画(见图二)。该帖中点画既丰富了小篆笔画,又可将点与横的两笔连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

图二

  二、横笔画。《白氏草堂记》中的横笔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起收两端或方或圆,笔画中间向上略微拱起,行笔稳健凝重、线条饱满厚实。(见图三)

图三

  不难看出,邓石如用长锋羊毫写篆,加之提、按、使、转的综合运用,采用中锋、裹锋运笔,逆势涩进,转锋杀纸,继而稳健平移,至收尾处回锋提笔,起迄处方笔、圆笔自然呈现,行笔力度遒劲,持续不萎,将毛笔的弹性充分发挥出来,产生了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之效。(见图四)

图四

  三、竖画。《白氏草堂记》中的竖笔画,从收笔形态分析,有圆形、尖形和毛糙三种形态。若用藏锋收笔且稍加转笔即可写出收笔圆形;采用露锋让笔锋从笔画中间收笔,可得尖笔之效;毛笔稍缓行至笔端直接提笔,即时驻笔可得毛糙之形。总而言之,竖画乃一字之“柱”,如房屋栋柱,起着支撑与保持重心的作用。书写时需逆锋起笔、行笔稳健,中间略带曲势,笔画饱满厚实,既具力顶千斤之势,又涵曲弩之韵,断不能写得僵直、平板与乏力。(见图五)

图五

  四、左弧线。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篆书的弧线需具备圆融之筋力,婉畅之动势。《白氏草堂记》的弧线有如下特征:弯度不大、婉转流畅、逆起与收笔若竖画、浑厚饱满、长左弧线中间略细、张力若弓。书写时左弧时若圆度稍大,需略微捻管绞转,或与手腕外转相配合完成。(见图六)

图六

  五、右弧线。《白氏草堂记》中右弧线的行笔与左弧线方向相反而方法一致,依然保持圆劲势态,书写右弧时若圆度稍大,需略微捻管绞转,或与手腕内转相配合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书写右弧线时手肘远离,至始至终保持力度遒劲是关键;再者,右弧线很多时候与左弧线成对出现,此时需注意二者保持相对对称与均衡之美。(见图七)

图七

  学书贵在“有古无今”与“有帖无我”,方能达到“与古人合”而入帖。字帖的基本点画犹如万丈高楼之一砖一瓦,是构成文字及篇章的最小单位,若能认真研习并熟练掌握,对于系统掌握法帖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