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贵小:许海丽 教学目的: 1、让孩子对学校的行为要求不明确,对于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能准确执行。 2、能科学有效地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教学过程: 一、 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 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 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其它用具和图书等。 二、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这繁荣强盛的时代的少年是何等的幸福和快乐了。进入贵戚坊小学学习的孩子更应该胜他人一筹。 可是,我却发现在我们班的同学,存在讲吃穿、比阔气、乱花钱的现象,一些“财大气粗”的同学请同学吃零食、玩游戏、买玩具等,过起生日花费更大。而这些同学往往令同学们羡慕,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它正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稚嫩、幼弱的心灵。 孩子同样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可是他们又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很多非理性的消费。 为了探究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我在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 张兵是我们班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每月母亲给他100元零花钱,用于购买文具用品和零食。我们常常看见他用的都是一些高档的文具用品,学校的开水从来不喝,上学时一定带着几罐可乐;最近,他提出因为身体原因不吃学校的菜,天天带来鱼肉等佳肴就餐,与其他同学不同桌午餐。他还自己到超市买游戏机等贵重物品,可是他母亲知道后并未批评他。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我深入的调查了解了一下该事情。 一是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虚荣心理在作祟。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我们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 二是社会、家长观念的不良引导,如“再苦再穷,不能苦孩子”等。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你不见,肯德基餐厅里,孩子狼吞虎咽,父母一边站?孩子还振振有辞,妈妈不喜欢吃。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 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说小学生充满的是偏感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那么对于小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做到共教共育 把学校、社区、家长三方对孩子的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三方到共教共育,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把纵容孩子乱花钱的后果要告诉家长,首先取得家长的认同,为以后开展共打好基础。 2、 发挥德育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传统教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加强中华美德、勤俭、朴素、节俭、奉献等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的消费观念。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帐”,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积极开展“手拉手”活动,奉献爱心 积极开展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同学们到贫困地区小朋友家中做客,与他们一起学习、劳动,体会生活艰难。将自己的学习用品、积蓄捐献给“手拉手”小伙伴。 4、教孩子学会积累 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 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 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首先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前,父母尽量不要安排孩子进行看电视、听广播、看书、玩玩具等活动,应将电视等关掉,玩具、书籍收起来放好。 1、首先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前,父母尽量不要安排孩子进行看电视、听广播、看书、玩玩具等活动,应将电视等关掉,玩具、书籍收起来放好。 四、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在班级中,大部分孩子做事情总是不够麻利,不能及时完成,动作缓慢,节奏比较慢,这是一个儿童行为习惯的问题。一般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总比其他同学慢一拍,做事拖拖拉拉,性格懒散,缺乏时间观念,说话、做作业、思考问题、收拾学具、走路等都比较慢,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效率很低,学习成绩平平。 五、如何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1、强调平时的规矩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些秩序,可以让孩子改变丢三落四的毛病。 (1)规定孩子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防止随手乱放找不到。 (2)建立备忘录。让孩子把容易忘记的事情随手记下来,家长也可以在备忘录上提醒孩子。这样,便于检查和核对。 2、家长可以让孩子经历丢三落四的后果 不必事事时时提醒孩子,也不必在孩子丢了东西后大发雷霆,您只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这种后果就好了。如孩子上学前,您不用帮着孩子检查该带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准备,如果忘了带水壶,也不要追出去送,让孩子渴上一天,第二天他就不会忘记了,因为忘了又要挨渴了。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家长可以把孩子的东西和大人东西做区分。如,孩子自己的抽屉、书架、衣柜等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要自己保管。 (2)让孩子负责一项家庭事务。如每天拿报纸等。 (3)制定行为审核表,将孩子找不到东西的情形记下来,并按周统计次数。如果丢三落四的行为频率降低,则给予奖励。如果增多,则适当惩罚。 (4)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个小小监督员,让他监督父母是否有东西乱放的情形,如果有可以指出,并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在管理大人的同时,自己也会严加注意,减少丢三落四的行为。 六、怎样引导孩子热爱劳动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几口围着一个孩子转,活却不舍得让孩子干,于是造就了孩子生活能力差、不知感恩、体质下降、意志力薄弱、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有的甚至成家立业后,无法担当起家庭生活,还要父母帮助操持。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以至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上期教育论坛中,手机号码1394****916的读者咨询说:我儿子今年9岁,不爱干活,我就用奖励法,如每次扫地或自己整理床铺奖5角钱,现在他干活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但我怕他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热爱劳动,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怎样能让孩子真正变得爱劳动? 对此,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士,为家长出谋划策。 勤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我们所提倡。在大都数人眼中,勤劳应该是天性使然,或是迫于生活,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勤劳是一种生活习惯。 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劳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使人成熟稳重;劳动更能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感恩父母,珍惜幸福生活。 但用钱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效果不会太理想。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最好的方法还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因为热爱劳动而劳动。 激发孩子劳动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让孩子自我管理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玩具自己摆放”等等。一旦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权利,孩子就会因为成就感而尽量去“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即便他不想,因为父母已经不管了,孩子也只能自己想办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证两点:第一是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哪怕因此出现一些小麻烦也要坚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第二是一定要全程协助、给予指点。因为孩子小,而且很多事情第一次做,所以会显得“笨”,这就要求父母要有耐心。指点不是包办,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协助,而不是指挥、命令。 用赏识教育方法 许多父母把赏识教育理解错了,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孩子。其实赏识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一味夸奖,而是肯定孩子、给孩子力量,让他有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父母可以在肯定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例如孩子自己洗衣服,衣服洗得不是很干净,而且还溅了一地水。这时的家长既不要对孩子发火,嫌他做得不好,也不要只夸奖孩子做得好,更恰当的做法可以说:“这件衣服你洗得不错,我相信你下次可以洗得更干净,而且可以更小心,不让水溅出这么多。你也这样认为吗?” 和孩子共同完成 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家务劳动。给全家人分配好各自的任务,例如:爸爸妈妈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下手;吃完饭爸爸洗碗、妈妈洗第二遍、孩子负责把碗放到橱柜里。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