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捺 逆锋起笔后,向右方缓缓行笔,边行边按,出锋收笔。较长,取平势,以便承托上部笔画。王羲之写的平捺,与平顺和缓中见其一波三折之意,见“遵”、“途”、“庭”三字。 2、斜捺 露锋起笔后,向右下方缓缓行笔,取斜势。见“春”、“登”、“凝”、“教”四字。 3、方头捺 捺至尽头,稍驻笔后折锋收笔,略呈方形,笔意内含。《圣教序》中多见此种写法,后人作品却比较少见。见“合”、“天”、“文”、“迷”四个字。 4、收笔上翘捺 平捺收笔处向上翘起,然后折回,不出锋,和平捺写法不同。见“道”、“迥”、“途”三字。 5、收笔回锋捺 顺势起笔,反捺收笔,略见曲折之形。收笔处回锋向下,很含蓄。此种捺法和方头捺不同形,也不同趣。见“奉”、“涂”、“举”三字。 6、侧反捺 露锋从左上向右下落笔,至收笔处先顿,后向下拖,由中锋转为侧锋,呈上尖下方、上细下粗之形。见“敏”、“股”、“爱”、“微”四字。 7、平反捺 横向作反捺,取平势,近于横画,但隐隐可见“一波三折”之意,贵在变化微妙。此捺很难写,不少人往往误写成横画。见“道”、“足”两个字。 8、直反捺 反捺中长而直者,行笔渐行渐按。上细下粗,回锋收笔,笔力内蕴。见“足”、“处”、“受”三字。 9、曲反捺 反捺中作弧曲之形者,笔意回环向下,便于和下一字应接。见“及”、“波”、“庆”三字。 |
|
来自: 静里乾坤f1k68u > 《硬笔书法》